吐酸病证简述

凡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则称吐酸。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吐酸的辨证分析 本证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这是发病机理的重点。临床首当辨寒热,治疗宜泄肝清火或温养脾胃,并可适当加入海螵蛸、煅瓦楞子等制酸药。

凡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则称吐酸。一般地说,吐酸是泛吐酸水的症状,常与胃痛兼见,但亦可单独出现。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

诊断要点

临床以酸水由胃中上泛,或随即咽下,或由口中吐出等症状为特征。常与胃痛、暖气等兼见。

吐酸的辨证分析

本证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这是发病机理的重点。其中有偏寒、偏热之差异。属于热者,多由肝郁化热而致;属于寒者,可由寒邪犯胃,或素体脾胃虚寒而成;饮食停滞之泛酸噫腐者,是由食伤脾胃之故。临床首当辨寒热,治疗宜泄肝清火或温养脾胃,并可适当加入海螵蛸、煅瓦楞子等制酸药。

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热证加刺阳陵泉,用泻法;寒证用补法,并加艾灸。

二、饮食疗法

1、凤凰衣粥:鸡蛋壳若干,去内膜洗净炒黄研末,每次6克加入热粥中服食。寒热证均宜。

2、白胡椒海螵蛸煲猪肚:白胡椒12克,海螵蛸20克,猪肚1个,先将海螵蛸、白胡椒(打碎)放人洗净的猪肚内,并加入少量清水,然后把猪肚两端用线扎紧,慢火煮至烂熟,去海螵蛸及胡椒,调味分次食肉饮汤。适用于寒证吐酸。

吐酸,证名。口吐酸水之症。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因宿食、湿痰、热郁、停饮等所致。因宿食所致者,兼见气闷饱胀,嗳气腐臭等证,治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术丸、八味平胃散、干姜丸等方;若从热化,宜栀连二陈汤、咽醋丸。因肝郁犯胃,湿郁化热所致者,证见两胁刺痛,口苦咽干,心烦吐酸,脉弦数,治宜泄肝清火,用逍遥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散。因脾胃虚寒所致者,证见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苔白,脉弦细,治宜温养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参外感吐酸水、内伤吐酸水、吞酸等条。本证可见于慢性肥厚性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胃酸分泌过多症等疾患。

上一篇:胃有痰为型吐酸
下一篇:血虚型嘈杂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