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陷的病因与诊断

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称之为“内陷”。临床以有头疽并发内陷者较为多见,因此又称为“疽毒内陷”。因内陷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火陷、干陷、虚陷三种类型。诊断 多见于老年人,或既往有消渴病。

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称之为“内陷”。

临床以有头疽并发内陷者较为多见,因此又称为“疽毒内陷”。其特点是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不收,脓腐不透或脓少而薄,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因内陷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火陷、干陷、虚陷三种类型。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人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火陷型多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治疗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内陷入营;干陷型多因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托毒外出,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形成内闭外脱;虚陷型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遂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

诊断

多见于老年人,或既往有消渴病。尤易并发于脑疽、背疽患者。

一、火陷型多见于疽证1―2候(五日为一候)。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胸胁隐痛。

二、干陷型多见于疽证2―3候。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伴发热或恶寒,神疲少食,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或体温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

三、虚陷型多见于疽证4候。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极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现虚热不退,形神萎顿。饮食日减,或者腹痛腹泻,自汗肢冷,气息低促,随即陷入昏迷厥脱等脾肾阳虚之证。或见舌光如镜、口舌生糜等阴伤胃败证。

以上三种陷证,比较而言,火陷发生在疾病初起阶段,邪盛热极,预后较佳;干陷发生在溃脓阶段,正虚邪盛,预后次之;虚陷发生在收口阶段,正虚邪衰,阴阳两竭,预后最差。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达20X10的9次方每L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血及脓液细菌培养多为阳性;血糖、尿糖均增高。

上一篇:邪胜热极型内陷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