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的反应。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的反应。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药疹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固定型药疹:是最常见的类型,即每次发作都在原来的部位反复以同一形态发生药物性皮炎。好发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口唇、外阴等部位尤为多见。如再服该药,会在原部位出现同样的皮疹,且面积可增大,部位可增多。

②荨麻疹样药疹:发病突然,全身对称性分布。先从面颈部开始,以后蔓延到四肢及躯干。皮肤瘙痒,病人感到畏寒和发热。

③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型潜伏期长,初期如麻疹,继续发展全身皮肤渐红、肿胀,然后皮肤发生广泛性叶片状脱屑,反复不已。

④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此型药疹极其严重,发病较急。全身发生大面积水疱,擦破后露出大面积剧烈疼痛的糜烂面,像Ⅱ度烫伤那样露出表皮,如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

临床表现

1.有用药的病史,包括内服、注射、吸入、滴入、口含、漱口、灌肠、栓剂、外用等。初次用药潜伏期长,一般7―10天才发病。如病人过去用药时就已过敏,复发病例中用药后1―2天即可发病,最短者为几分钟。

2.由外用药物引起者,全身症状不明显。由内服药物引起者,往往有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畏寒或发热(这种“药物热”的热度高低不等),部分病例伴有内脏(如肝脏、肾脏)损害。

诊断依据

1.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潜伏期; 3.发病突然,皮疹对称,泛发(固定型药疹除外)颜色鲜艳等; 4.自觉瘙痒; 5.重症伴粘膜、内脏器官及全身症状。

药物性皮炎的辨证论治

风热型【证见】 皮疹表现主要为红斑、丘疹、风团(多见于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之初起阶段或轻型、一般的荨麻疹样型、固定性红斑型等),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干,小便黄。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克,牛蒡子、黄芩各12克,淡竹叶、桔梗、蝉蜕各9克,芦根18克,鱼腥草30克,薄荷5克(后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l剂。

湿热型 【证见】 皮疹表现为糜烂、渗液者(多见于湿疹皮炎样型、或固定性红斑型发生于外阴部者),或伴有胸闷,纳呆,大便干结或溏泄,小便黄赤。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主方萆Z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Z15克,薏苡仁、滑石、土茯苓、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热型【证见】 皮疹表现主要为红斑或紫红斑,颜色鲜艳,或数量较多,甚至密集或融合成片(多见于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之重型、固定性红斑型之重型和一般的多形性红斑样型,以及荨麻疹样型并发血管性水肿者),可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口干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滑而数。

【治法】 清热凉血。

【方药】

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紫草、丹参、茜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2剂。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

气血两燔型【证见】 皮疹泛发全身,潮红,肿胀,皮疹颜色紫红或紫黯,或见大疱,剥脱(主要见于严重类型药疹,如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及重症的多形性红斑样型),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烦躁,口渴,口唇干焦。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沉而数。甚则可见神昏谵语,黄疸,尿血等。

【治法】 气血两清,解毒救阴。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紫草各30克,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栀子各12克,牡丹皮、知母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2.中成药

(1)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l~2瓶,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气阴两伤型【证见】 见于严重类型药疹的后期或恢复期。皮疹可见鳞屑脱落,伴有低热或无热,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或虚烦不眠,纳呆。舌质红而干,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方药】

1.主方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合增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太子参30克(必要时用西洋参9―12克,另炖),生地黄30克,沙参、麦冬、玄参、天花粉、山药各15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生脉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说明:对严重类型的药疹,如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和重症的多形性红斑样型,宜早期采用有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措施。中医辨证为气血两燔,甚则热毒内陷、邪陷心包者,治法宜气血两清、解毒救阴,或兼清心开窍。西药则宜早期、足量使用皮质激素,如每日给予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00~400毫克,或地塞米松注射液10~20毫克,维生素C注射液2~3克,加入5%~10%葡萄糖溶液1 000―2 000毫升中静脉滴注。待病情控制后再逐渐减量,以至改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此外,可给予抗过敏治疗,如抗组胺类药,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支持疗法,预防继发感染等。

预防常识

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吸入、外用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的皮肤粘膜急性炎症反应,往往引起全身性的变化。轻症药疹一般治疗即可,但重症药疹一定要前往专科医生处救治,否则会危及生命。患过药疹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过敏药物记录下来,以后避免再用类似药物,这样才能杜绝再次发生药疹。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