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萎缩的简介

局部营养障碍如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动脉硬化、缺血性视乳头病变、青光眼以及急性失血等,遗传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性家族性视神经萎缩等亦可发生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成学改变,为病理学通用的名词,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

该病多见于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的晚期,颅内及眶内占位性病变,颈内动脉硬化,颅骨发育异常及眼压升高,视神经的钝挫伤、穿刺伤,颅底骨折,视神经鞘膜内出血,奎宁、铅、酒精等影响以及糖尿病、妊娠、贫血或维生素缺乏等引起。局部营养障碍如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动脉硬化、缺血性视乳头病变、青光眼以及急性失血等,遗传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性家族性视神经萎缩等亦可发生视神经萎缩。

     

分类

根据原发病致病的部位不同(球内段、球后段或颅内段),可分为上行性萎缩和下行性萎缩。临床上习惯根据视乳头形态分为原发性(单纯性)萎缩和继发性萎缩。此外,还有根据病因而命名者,如外伤性视神经萎缩、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等。

1、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原发病变起自球后,萎缩过程为下行性。常见于视神经直接损害,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骨管骨折或出血压迫视神经,晚期梅毒引起的视神经萎缩,还有遗传性(如Leber氏病)或中毒性视神经萎缩等。

     

2、 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原发病变在视乳头本身或视网膜脉络膜血管,萎缩过程多为上行性。常见于视神经乳头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缺血性视乳头病变,青光眼性神经萎缩及视乳头血管炎性视神经萎缩等。

        

3、 双重性视神经萎缩

       

根据不同条件可以是原发性下行性,也可以是继发性萎缩。如颅内炎症,肿瘤压迫造成的视乳头水肿或视神经乳头炎引起的萎缩,皆属此类。

临床表现

主要为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和视乳头褪色。眼外部常无变化,重症患者可见瞳孔散大。视力降低常为渐进性,并伴有夜盲及色觉障碍,严重者可致失明。但亦有视力突然丧失,而后出现眼底变化者,如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及外伤等。视野一般为同心性缩小,有时呈偏盲或局限性缺损,以红色及绿色视野受损较重。

1、 视力减退,不能够用镜片矫正。

                   

2、视野改变,根据视神经损害的部位不同,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如向心性收缩、中心或旁中心暗点、偏盲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人视野和视力可在正常范围,仅表现为色觉减退。查红色视野有助诊断。

        

诊断

仅根据眼度视盘灰白或苍白是无法确诊的,必须结合视功能检查才能诊断。由于该病可有多种原因引起,对每个病人来讲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眼部检查,才能作出准确的病因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首先应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可能性,辅以头颅X线等检查,一般可列入常规,其他头颅CT及MRI等亦选择性应用。

治疗

本病中医称“青盲”。其具体治法除辨证论治外,常结合病机施治。其中,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者往往病因不明,但常与脏腑经络失调有关,通过调理,部分病人的视功能很快得到恢复。加味逍遥散常成为首选方剂。当服调理药视力不能再增进时,再酌情滋补,或补气血,或补肝肾。补气血的代表方剂有八珍汤、大补参芪丸(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枸杞、石斛、石菖蒲);补肝肾的代表方剂有杞菊地黄丸、十全明目汤(熟地、枸杞子、桑椹子、蒺藜子、覆盆子、楮实子、女贞子、菟丝子、决明子、车前子)均可酌情加减。只要视神经没有完全萎缩,视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对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者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临床报道中,除了用调补的治法外,还有用泻肝、解毒或破瘀的药物而收效者。治疗必须对具体病人具体分析。

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针灸疗法,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常用的针刺穴位有睛明、球后、风池、养老、肾俞、肝俞、臂、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等,远近配合,每次选用3―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天1次,留针30分钟,15次为1疗程。针灸疗法还包括梅花针、耳针、头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众多内容。梅花针可扣打背脊两侧的膀胱经及头颈部位的相关穴位,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耳穴可选用眼、目1、目2 、肝、肾、皮质下、交感等针刺或贴药,针刺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耳穴贴药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头针取枕区,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穴位埋线取肝俞、肾俞、臂、光明等穴,埋入羊肠线,2―3周1次,3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等作球后注射,肝俞、肾俞、臂、光明等穴均可选用,每次取双穴,轮流进行,15次为1疗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