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血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颈上部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根据各个炎症感染所在的筋膜间隙的局部解剖范围,总称为间隙感染。由于颌面部各间隙解剖位置不同,出现的症状亦不尽相同,故在中医中又有许多名称。牙源性感染引起者多见于青壮年;腺源性感染引起者多见于儿童,通常见于颌下间隙和口底间隙;医源性感染,见于任何年龄。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颈上部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包括一切皮肤下、粘膜下、骨膜下、筋膜下的脂肪、结缔组织、肌肉、血管、淋巴结、涎腺等组织的化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比较弥漫时称为蜂窝织炎,比较局限时称为脓肿。根据各个炎症感染所在的筋膜间隙的局部解剖范围,总称为间隙感染。以颌面部红、肿、热、痛,张口受限为主要临床特征。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痈”、  “疽”、“发”的范畴,当病变比较局限形成脓肿时称之为“痈”;而炎症范围比较弥散形成蜂窝织炎时,则谓之“痈”或“发”。由于颌面部各间隙解剖位置不同,出现的症状亦不尽相同,故在中医中又有许多名称。如“颈痈”(颌下或颏下间隙感染)、“颧痈”(颞及颞下间隙感染)、“颊疽”(颊间隙蜂窝织炎)、“锁喉痈”(口底蜂窝织炎)、“垫舌痈”(舌下蜂窝织炎)等。因它们的病因、病理、辩证论治基本相同,故在一起讨论。

本病多为细菌感染所致,其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而厌氧杆菌、梭状杆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炎症较少见。感染途径有牙源性感染(如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腺源性感染(如颌面部淋巴结炎、扁桃体炎、涎腺化脓病变等),血源性感染(如麻疹、腥红热、伤寒等疾病之后),接触损伤性感染(如外伤、口腔粘膜溃疡等)。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时,如遇到上述细菌感染就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

牙源性感染引起者多见于青壮年;腺源性感染引起者多见于儿童,通常见于颌下间隙和口底间隙;医源性感染,见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

1.发病前均有原发病史,如根尖周炎、牙周炎、冠周炎、颌骨骨髓炎等。

2.局部症状

(1)浆液性炎症期(早期):局部组织肿胀、坚硬、较局限有压痛。

(2)化脓性炎症期:局部呈弥散性肿胀,扪之有波动感,红肿热痛炎症表现明显,常伴有功能障碍(如开口、吞咽、咀嚼、呼吸困难等)。

(3)腐败坏死性炎症期:腐败坏死性炎症,特别是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是颌面部最严重的炎症感染之一。本病主要是由腐败厌氧细菌的感染所致的一种弥漫性、坏疽性、毒性很强而又发展迅速的口底(包括双侧颌下区、双侧舌下区及颏下区)蜂窝织炎。其症状为:

①来势凶猛迅速,猝不及防。

②舌下、口底、颈部广泛肿胀;扪之硬如板,皮下有气时触诊可有捻发音,常造成言语、吞咽及呼吸困难。

③常伴广泛软组织副性水肿,继续往舌根部发展可压迫会厌及咽部而出现呼吸困难,并可导致窒息死亡。

④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恶化快,呼吸短浅,脉搏频弱,血压下降,常合并败血症或纵隔感染而致死。

3.全身症状

主要为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升高,乏力,脉速,纳差,便秘,尿量减少。严重者出现全身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重危患者,体温可低于正常,往往出现昏迷,谵妄,甚至死亡等危象。

[诊断]

1.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脓液培养显示致病菌生长。

2.B超可显示局部有液性暗区或液平面。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多核白细胞左移。

4.切开引流二周以上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时,应摄X线片,以排除骨髓炎。

[治疗]

(一)中医疗法

1.辩证施治

(1)炎症的早期可内服黄连解毒汤、消痈汤、五味消毒饮等;外敷如意金黄散。早期治疗主要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脓肿形成后,治疗除清热解毒外,还要加用透脓、益气养胃的药。可内服透脓汤,外敷拔毒膏。

(3)脓肿破溃后应调补脾胃,养阴补气血可内服四君子汤、八珍汤。外敷化腐丹,有肉芽组织生长时,可敷用桃红生肌膏以促其愈合。

  2.针灸治疗

(1)体针主穴:合谷、内庭。配穴:足三里、颊车、外关、曲池。以泻法针刺。

(2)耳针:迭口颌、下颌、屏尖、神门、胃、肾上腺等穴,强刺激。

3.单验方

将鲜刘寄奴与红糖适量捣如泥,外敷患处。用于颌血部蜂窝组织炎张口受限、吞咽困难者。

(二)西医疗法

1.一般治疗

患者应适当地休息,减少炎症部位的运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加强营养,同时应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

2.药物治疗

(1)合理地应用抗生素,首次就诊者可根据经验选用敏感的广谱抗菌素。

(2)应尽早检测出感染的病原菌,及时有效地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对疑为败血症者,还应在应用抗菌药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3)尽量避免在炎症区局部用抗菌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对重症患者,应合理地联合使用抗菌素。

3.手术治疗

脓肿形成后,应尽早切开引流。炎症控制后,应及时清除病灶,如拔除病灶牙。

[护理]

1.宜食富有营养易嚼食品,或半流饮食,忌食鱼腥鲜发辛辣之品。

2.卧床休息。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切不可挤压。

[预防]

1.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的卫生。

2.对龋病、牙周病应及早治疗,以预防和减少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的发生。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