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的流行病学特点

1936年波士顿的Blalock等对一例19岁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病人行胸腺摘除,术后重症肌无力明显好转。1960年根据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学说,逐渐开始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细胞免疫抑制剂治疗、抗胸腺球蛋白和血浆交换等治疗。

此病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0~125/百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小者仅出生数个月,最大70~80岁。西方国家报道女性的发病高峰是30~40岁;男性的高峰是40~60岁。我国主要发病年龄高峰为1~5岁,第二高峰为20~40岁。我国女性发病比男性稍多,两者比例约1.01~1.5:1。

1936年波士顿的Blalock等对一例19岁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病人行胸腺摘除,术后重症肌无力明显好转。1954年0sser-man融l955年Schwab分别提出用溴化吡啶斯的明、美斯的明来治疗重症肌无力,1959年维也纳的Pateisky曾提出用含两个吡啶分子的Ubretid来治疗重症肌无力。1960年根据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学说,逐渐开始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细胞免疫抑制剂治疗、抗胸腺球蛋白和血浆交换等治疗。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