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故又名情感性精神病。其临床特征为单相或双相发作性的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反复出现,两次发病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发病多在青壮年,由于躁狂病人的兴奋和抑郁病人的自杀倾向对劳动力和社会秩序影响较大,所以应积极进行防治。躁狂和抑郁恰好是相反的两组不同的情感障碍。

躁狂抑郁症(manic-depresive psychosis)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故又名情感性精神病。其临床特征为单相或双相发作性的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反复出现,两次发病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在间歇期精神状态可以完全正常,虽多次发病,精神活动并不发生衰退,一般预后较好。发病多在青壮年,由于躁狂病人的兴奋和抑郁病人的自杀倾向对劳动力和社会秩序影响较大,所以应积极进行防治。

躁狂和抑郁恰好是相反的两组不同的情感障碍。临床主要特征是情感的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不导致人格缺损。在两次发作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此时的精神状态可完全正常。本病具有反复发作、自行缓解、无残留症状的特点,少数病人可迁延不愈,成为慢性过程。

我国躁郁症的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为低,此种差异可能与民族特征、社会文化背景及诊断标准不同有关。

躁郁症在传统医学中属于不同的病证。躁狂型相当于中医学的“烦躁”、“狂证”,抑郁型则属于“郁证”、“癫证”范畴。

病因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遗传和体型因素

根据外国资料,一般居民中本病的患病率不超过0.4%,而病人的家属中这种疾病的患病人数,要比一般居民高出10~30倍,而且与病人血缘关系愈近则患病率也愈高。例如,患者的同胞、父母或子女的患病率可达12~24%;而患者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患病率却只有2.5%。孪生子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单卵双生的同病率可高达69―95%,而异卵双生却只有12~38%。据上海第一医学院精神科统计的一组躁郁症病人,有家族精神病史者占29%。可见遗传因素是起一定作用的,但如何作用,根据现有的遗传学理论还不能确切地加以解释。

据报道,本病与某种体型也有一定关系。如抑郁症可能与矮胖体型有关。据德国学者克里奇默(Kretschmer)的原始材料表明,62例抑郁症中58例属矮胖体型。但是否有必然联系尚无定论。

②精神和躯体因素

躁狂抑郁症在首次发病之前约有半数以上患者存在精神因素,少数患者存在躯体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意义,是躁狂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③间脑功能紊乱

许多脑器质性病变,诸如外伤、血管病变和肿瘤等都可能引起类似于躁狂抑郁症的精神障碍。尽管与情绪活动有关的脑部结构范围很广,包括间脑、边缘系统、新皮质和中脑网状结构等,但大多数人仍认为间脑,特别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可能与躁狂抑郁症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因为间脑的病变可以引起周期性的、形式上相反的精神或躯体症状,例如忧郁和欣快,肥胖和消瘦,多尿和少尿等。文献还曾报道过,手术时刺激第三室附近或下丘脑可诱发情绪欣快和意念飘忽。所以尽管病理解剖还不能证明躁狂抑郁症有任何间脑的形态学改变,但一般都相信该部功能上的失调和本病的发生有关。

④单胺类物质的代谢紊乱

据研究,在哺乳动物中发挥重要生理作用的已知单胺物质有儿茶酚胺(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和吲哚烷基胺 (如5―羟色胺)。这两类单胺在脑内浓度高低变化与躁狂抑郁症有一定的关系。如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过低因而不能兴奋脑内肾上腺素能受纳器时,就会出现抑郁;反之便出现躁狂。5―羟色胺据说也有同样的影响。

儿茶酚胺、5―羟色胺大致是共同分布在与情绪活动关系密切的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在下丘脑及脑干的浓度甚高;边缘系统含有大量的5―羟色胺;多巴胺则集中在纹状体。目前已知的影响情绪的药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改变儿茶酚胺或5―羟色胺的代谢,根据改变的性质可以帮助筛选可能的抗抑郁药。

近年有人提出另一种躁狂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即胆碱能―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平衡失调学说(Janowsky等,1972)动物实验表明,中枢性拟胆碱药物可引起抑制性的行为效应,而相反抗胆碱能或拟肾上腺素能药物则可引起兴奋。人体的反应也基本上一致,例如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东茛菪碱有―定抗抑郁作用,甚至可引起躁狂状态;利他灵有兴奋作用并伴以活动的儿茶酚胺增加,拟胆碱药物毒扁豆碱可以迅速抵消其兴奋。抗忧郁药,如丙咪嗪不仅能使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亢奋,同时也有显著的中枢性抗胆碱作用。利血平则不仅能减少单胺物质,也具有拟胆碱作用。故平衡状态失调,胆碱能神经功能增加而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减低可能与抑郁症发病有关,反之则可能与躁狂症发病有关。这个学说和单胺代谢紊乱学说并没有矛盾,而是一个重要补充。

症状表现

本症的临床表现有3个特征,即心境高涨。喻快而欢乐;思维奔逸一联想过程加速;精神运动性兴奋。

(1)心境高涨:本症始发,患者可先有头痛、失眠等现象,而后出现情感高涨,内心充满愉快和欢乐,病人显得活跃多语,主动与别人交往,觉得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是可喜的、美满的,所以不停地追求新鲜事物。但有时又具有易激惹性。

(2)思想奔逸:病人联想过程加速,思想内容丰富而多变,常随外界事物的改变而改变,常出现“随境转移”的现象。由于思潮的加速转变,因而有相应的各式各样的行为,忽而做这,忽而做那,但对每一件事情均不能有始有终,结果一无所成。

(3)活动增多:由于病人情感高涨,精力过度旺盛,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活动都想参与,因此活动加多。由于病人被动注意易于唤起,因此在活动中易转移目标,一个活动未完又转到另一项活动中去,结果是忙忙碌碌,但什么事均是“虎头蛇尾”,工作效率不高,给人以“百忙”之感。

诊断

由于抑郁症经常与其它医学问题共存,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其它心理疾病如药物滥用或焦虑症,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恢复的关键。精神病学家或其它精神健康专业人员进行仔细的精神检查和详细病史回顾后作出诊断。

躁狂抑郁症的治疗医生根据以下情况决定治疗躁狂抑郁症:

●患者年龄、健康r和病史

●疾病的程度

●对特殊药品、检查和治疗的耐受性

●Σ∏榈墓烙

●病人对治疗的意见和选择

治疗方法

由于情感和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特点,即情感和情绪既是一种反映过程,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制约;同时又与躯体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紧密相联,并受其制约。因此,对于表现情感障碍为主的情感性精神病的治疗,必须同时从两方面人手,即一方面要通过化学治疗,服用相应的和必要的药物,尤其是对急性发作的情感性精神病应及时采取化学治疗措施,以便使失去平衡的体内生理生化活动重新得以协调和平衡。另一方面则要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对患者已经陷于失衡和紊乱的情感和情绪进行疏导、宣泄、调整、控制和转移,只要这两个方面配合和运用得当,情感障碍或情感性精神病一般都能得以缓解或治愈。

医疗实践表明,化学治疗对情感性精神病有较好的疗效;各种不同类型的情感障碍都可以由特殊的药物或几种药物的结合使用而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单纯的或单相的抑郁症可以用三环类药物,如多虑平、阿米替林和氯丙眯嗪等进行有效的治疗。使用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较快地控制急性躁狂发作症状。锂盐(即碳酸锂)治疗对于躁狂症或轻躁狂都有很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治疗抑郁症。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长期服用碳酸锂不仅能治疗,而且可以预防躁狂症的复发;对预防抑郁症复发也是有效的。

对于较严重的急性躁狂症及有强烈自杀行为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如果抗抑郁、抗躁狂药物效果不明显的病人,还可适当合并使用电休克治疗。

对抑郁症或躁狂症患者,进行化学治疗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在服药过程中也必须配合进行心理治疗(如:行为疗法),才能取得稳定的效果。

上一篇:躁狂抑郁症概述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