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花50斤黄金请人搬根木头的用意是什么?

虽然知道悬赏的人是现在的大良造,虽然10斤黄金实在诱人,在场的人却没有一个敢上前搬木头,就怕商鞅是设下了什么陷阱。过了很久,商鞅见没人上前,就干脆把佣金提高到了50斤黄金。商鞅花50两黄金请人搬根木头,表面上看是撒钱的富人行为,但仔细研究就会知道,这种行为只有像齐桓公那样的天下霸主才做得出来。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徙木立信。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秦孝公统治时,中原的六个国家不承认秦国的地位,于是孝公发奋图强招揽人才,当时在魏国的商鞅就前往投奔。

商鞅去到秦国的第二年,秦孝公就封他为大良造,主持变法大业,将秦国从西面的“蛮夷”,改造为中原的“衣冠之国”。

商鞅变法最后成功了,秦国也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最后统一六国。

然而商鞅最开始在秦国主持变法时,可谓是困难重重,人本来就喜欢循规蹈矩,遵从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变法本来就会遭到反对。

而且商鞅不是秦国人,他祖籍在卫国,后来又在与秦国世代为敌的魏国当官,秦国人并不信服他。

虽然是得到了孝公的信任和赏识,但得不到秦国人的支持,变法还是无法完成。

商鞅知道自己在秦国缺乏威望,就想了个计策。

此时新法已经编订好,只等正式颁发,但商鞅怕秦人不遵从。

某日,商鞅令人在都城南门立了根木头,然后吆喝着积聚了一大批人,对他们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我就赏赐他10斤黄金!”

木头并不重,北门并不远,但当场的百姓都不敢上前去搬。

当时秦国的政府,多次出尔反尔,百姓都不太相信他们。虽然知道悬赏的人是现在的大良造,虽然10斤黄金实在诱人,在场的人却没有一个敢上前搬木头,就怕商鞅是设下了什么陷阱。

此时商鞅代表的是秦国的政府,而百姓都不相信他的话,可见当时秦政府已经是严重失信,连自己国民的信任都得不到了。

过了很久,商鞅见没人上前,就干脆把佣金提高到了50斤黄金。

总有胆大的人,有一个壮士就走上前去搬起木头,过了不久,就搬到了北门,商鞅也按照约定赏给了他50斤黄金。

赏出去50斤对商鞅来说是个小事,但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引起的轰动却不小。

商鞅不食言的美名,也传遍了秦国。

然后,商鞅才颁布新法,百姓在经历那件事后,就知道此次新法的颁布不是试验、也不是说笑,是要彻彻底底地施行下去的。

当初曹沫用匕首挟持齐桓公,逼着他答应将侵占的鲁国土地全都归还,齐桓公不得已之下只能答应,曹沫得到诺言后就放走了他。

齐桓公回国后,大臣们都劝他不要归还土地,因为当时是在曹沫的威胁下才发誓的,这样的约定就算不遵守,也不会让人觉得桓公不守信用。

桓公拒绝了大臣的建议,坚持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将鲁国的土地全部还了回去。

当时鲁国弱而齐国强,桓公就算不换土地,鲁国又能怎样?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桓公死板,反而是因为他思虑周全。

因为这样做后,全天下就都知道桓公会遵守任何诺言了。到时桓公随便一句话,都能驱动大批的人,而产生巨大的威力,这岂是一点土地就能换来的?

商鞅花50两黄金请人搬根木头,表面上看是撒钱的富人行为,但仔细研究就会知道,这种行为只有像齐桓公那样的天下霸主才做得出来。商鞅用天下霸主的行事方式,辅佐秦国,秦国能不强大吗?

所以越强大的人,越会“死板地“遵守诺言;越弱小的人,越会“机灵地”违背承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