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玄武门之变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孟子离娄上》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重视孝道的古代,传宗接代,成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任务,当然,放到如今,也是如此。比如大龄青年单身免不了过年回家被催婚逼婚等。
可唐高祖李渊却诅咒自己的亲儿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李渊痛骂其不忠不孝,并诅咒李世民,可后来为何还要封李世民为皇太子?
按照现在很多现存史料记载,唐朝的建立,离不开李世民的努力,很多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由李世民打下来的。如果没有李世民,李渊还是那个忠心耿耿的唐国公,根本生不出起义之心;若没有李世民,瓦岗寨四十六友,依旧是一群与朝廷作对的草莽;若没有李世民,唐朝江山还在风雨凋零中。
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曾许诺将皇位传给李世民,可他坐稳皇位后,却对李世民多有忌惮。在李建成与李元吉的离间下,李渊也背弃了曾经的诺言,以长幼有序为由,让李建成做了太子。
太子李建成嫉妒李世民的功绩,不顾手足之情,联合齐王李元吉以及后宫嫔妃多次陷害于他,给他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李渊优柔寡断,轻信李建成,也对深得民心,身边能人辈出的李世民也心生忌惮。所谓三人成虎,不多久,李渊逐渐开始相信,准备治李世民的罪。
《资治通鉴》中就曾记载:“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 ,上信之,将罪世民。 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 ”
幸得当时的宰相陈叔达上书劝谏,说到:“秦王对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不可废除。再加上秦王的性情刚烈,如果大力打压,恐怕他会心愤难平,或许会发生不测的事情,到时陛下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其实说到底,是因为当时秦王李世民威望高,身边能人辈出,所以才令李渊心有忌惮。李渊虽未给李世民定罪,可两人的父子之情,却逐渐消磨殆尽了。
世人皆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的污点,可若不是李世民先发制人,他早已经成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刀下之魂。
齐王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站在统一战线,对二哥李世民也颇为不满,曾多次暗地请求李渊赐死李世民。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记载: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
但被李渊拒绝,并说秦王安定天下,功不可没,没有犯明显的罪状,又有什么理由杀死他呢?
但李元吉不依不饶,甚至大义凛然地说:“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
意思是说,秦王在平定东都之初,一直观望,迟迟不返长安,并沿路广施财物,树立自己的恩德,又违抗父皇的诏命,这难道不是造反吗?就应该立刻处死他,哪还用得着担心找不到理由呢?
更可笑的是,李渊听此一言,并没有因兄弟反目,而盛怒,反而陷入了沉思。有这样背后插刀的兄弟和这样优柔寡断的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子李建成若日后登基,哪里又会留李世民性命?
李建成艳羡李世民招揽的亲信,曾联合三弟李元吉,想策反尉迟敬德,可碰了一鼻子灰。两人在尉迟敬德那里碰壁后,又心生毒计,派人刺杀尉迟敬德,但尉迟敬德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身上早已经充斥着杀伐之气,寻常刺客根本不敢近身。
李元吉不愿就此罢休,便利用李渊对自己的信任,诬陷尉迟敬德,幸得李世民及时赶到,他才免去死刑。经此一事,李氏兄弟终于撕破脸,李世民也开始策划夺皇位一事。
武德九年,李世民于玄武门射杀李元吉与李建成,而此时李渊还在海池划船。为杜绝后患,李世民将两人儿子尽数杀光。
李渊得知后,悲痛之下发出长喟:“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
意思是说,你杀我子孙,日后你的子孙也是这样。
李渊如此怨恨李世民,为何还让他当皇太子?原因有二
其一,若不让李世民当太子,唐朝则后继无人,且李渊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如此优柔寡断,未尝没有考验两人之意,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李世民都是做皇帝的最佳人选。
其二,玄武门之变后,当时唐高祖李渊还在海池划船,后来李世民让尉迟敬德进宫“保卫皇帝”。
李渊见到一身武装的尉迟敬德,很诧异,便询问何事,尉迟敬德便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发动叛乱,秦王派兵杀了他们,担心皇上受惊,派我来保卫。此时的李渊其实早已心知肚明。
而宫内兵权也大多掌控在李世民手中,朝中大臣也多半支持李世民,严格意义来讲,李渊早已被李世民架空,由他来封赏太子之位,只是给李渊一个体面,李渊根本没有能力阻止李世民当太子。
武德九年,唐高祖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颁布诏书:朝政所有事宜皆由太子决断!两个月后,便将帝位传给太子李世民,自为太上皇,仍居于大内皇宫正殿。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与其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人生的污点,倒不如说它是李世民化龙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