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勇有谋的赵武灵王,为什么最后会以悲剧结尾?

这次的变革带来了赵国的富国强兵,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尽显其中。自古立长不立幼,赵武灵王此举为以后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赵武灵王这样做的后果便是自己失去了任何权利和依靠。

赵武灵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经过春秋三百六十多年的战争兼并,最终决出战国七雄。而在秦统一天下前,赵国也称得上是兵强马壮,实力强悍了。其中赵国打下的坚实基础大多归功于一位敢于创新和变革且有勇有谋的君王——赵武灵王。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薨。消息一出,其他各国虎视眈眈,试图以会葬之由一举击溃赵国。但在赵国这危机存亡的时刻,年仅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并没有被吓破胆,而是下令全国上下处于戒严状态,只准各国使者进入,随时准备迎接一场恶战。心怀不轨的各国见此阵仗,便打消了攻打赵国的意图,赵国也解除了危机。由此次事件便可窥见,赵武灵王将会是个有头脑,有魄力的君主。

登基后,年轻的赵武灵王野心勃勃,持续扩大着赵国的版图,通过连年的战争,掠夺丰富的资源,使赵国不断强盛。在赵武灵王攻打"千乘之国"中山国时,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见重臣肥义共商天下大事。房子之战战败后,他在"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的感慨中进行了伟大的变革:胡服骑射,他耐心说服赵国贵族,大规模进行改革。这次的变革带来了赵国的富国强兵,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尽显其中。经过赵国的不断蚕食,中山国于公元前296年彻底灭亡。此次战争,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正如《战国策秦策三》所言:"中山之地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此时,赵武灵王俨然是一位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伟大君主,却为何最终落得了那么惨痛的下场?

俗话说的好:"英雄难过美人关。"据说有一天赵武灵王梦到了一位女子抚琴唱歌,便在宴会上说与各位大臣。吴广趁此将自己的女儿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孟姚抚琴唱歌,十分动听,深得赵武灵王的宠爱,也因此在孟姚死时赵武灵王悲痛地决定废太子赵章,立孟姚的儿子赵何为太子。自古立长不立幼,赵武灵王此举为以后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但离谱的是赵武灵王出于对公子何的宠爱和想更加专注于攻打强秦的缘由,做出了提前退位,并让公子何继位成为赵惠文王,自己当主父的决定。或许这时的赵武灵王还有些退路,但他自己亲手将最后一条退路也封上了:出于对长子公子章的愧疚,他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让长子公子章与公子何一同管理赵国,形成二元政治。赵武灵王这样做的后果便是自己失去了任何权利和依靠。但此时的赵惠文王已掌握大部分权利,他拒绝了主父与公子章一同治理国家的要求。这时,两兄弟已然出现了内讧,公子章因此伙同田不礼发动了兵变——沙丘之变。最终兵变失败,公子章被刺死。

在这场兵变中,赵武灵王被围困在沙丘宫之中。围困他的赵国贵族因不满他的改革却又不想背负杀死赵武灵王的骂名,便打算将他困死,而赵惠文王不想背负弑父之名,也不予理睬。刚开始,还有粮食的时候,赵武灵王或许还怀有希望,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来救自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的不断减少,赵武灵王开始慌了。直到粮食耗尽,看着空荡荡的天空,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被放弃了。饥饿是最难耐的,赵武灵王拼尽全力掏出鸟巢里的幼鸟,直接塞进嘴里,和着血腥和羽毛吞下去。后来,没有了活物,他生生用手扣下树皮充饥。直到树皮都被剥净,再没有可以充饥的东西。终于三个月后,赵武灵王在悔恨与无奈中饿死。

一代枭雄,竟以这种方式退场,实在让人叹惋。或许他是个好的军事家,好的治国者,却不是个好的政治家。在军事战争上,他足够的杀伐果断,但在权力和亲情面前,他却犹豫不决。他希望他的两个儿子都获得权力,却不想最是无情帝王家,从来在权力面前,没有亲情可言。虽说赵武灵王就算没有壮年早逝,也无法打败强秦。但这样的结局,未免过于凄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