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到底是英明伟大还是一事无成呢?嘉庆帝的能力如何?

说到嘉庆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嘉庆当皇帝二十多年,但是好像给我们只留下了一个印象——“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一章叫做《英明伟大到一事无成》。如果他果然英明伟大,他又怎能一事无成呢?嘉庆的心非常之细。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一个名叫陈德的人,在紫禁城的神武门内持刀行刺嘉庆,这是清朝历史上罕见的一桩弑君案件。

说到嘉庆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嘉庆当皇帝二十多年,但是好像给我们只留下了一个印象——“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好像这个皇帝二十多年坐在龙椅上,就捧着一个大棒棒糖,一边舔一边吃,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因为这棒棒糖是从和珅府里抄来地,所以他很幸福。那请问,嘉庆真的过着幸福而且悲催到默默无闻的一生吗?

这不合常理,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试图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更何况是一个手握大权的君王呢?所以嘉庆一定做了些什么事,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这个大坐标当中,他一定有着些什么意义。

当然,对嘉庆一朝的研究,在历史学界也不是什么显学,所以没什么人搭理这二十多年。直到历史学作者张宏杰先生,他写的《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写的就是嘉庆。

所以你看嘉庆有多悲催,他的故事,他的传记是附在他老子后面(最后一章),作为一个配角出现。这一章叫做《英明伟大到一事无成》。一个皇帝,如果一事无成,他怎么可能英明伟大呢?如果他果然英明伟大,他又怎能一事无成呢?

提到清朝的皇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在电视剧里出镜最多的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代,对清史了解得多一些的,还会知道清初的三位和鸦片战争往后的那五位。于是乎,卡在中间的嘉庆,就成了在知名度上最尴尬的一个。在他前面,有乾隆和令妃这对父母;后面,有鸦片战争“一炮而红”的道光,相比之下,嘉庆的一生似乎乏善可陈,没什么可值得关注的。但这个“小透明”的皇帝,确实是被我们所低估了的。

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因为嘉庆的能力有多强,事实上,清朝的衰败虽然始于乾隆晚期,但嘉庆的统治,总体上是加剧了这种衰败势头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忽视掉他的努力。

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和珅,在乾隆晚期备受宠信,不但权倾朝野,而且贪污了巨额财富,据说他的财产总数,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在世的时候,虽然对和珅的行为心知肚明,但因为和珅能满足他花天酒地的需要,又会拍马屁讨他欢心,所以并不加以制止。

嘉庆在乾隆死后,迅速干倒和珅,接管中央大权,雷厉风行,就在和珅跌倒的头一年里,全国十一个总督,干倒了六位,这是《剑桥中国史》里面写的数据。而且在嘉庆七年到十年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有地方上督抚的人事变动,说明那个时候嘉庆是非常重视从人事上解决贪污腐败问题的。

但对于当时已经烂的腐朽的清政府,换个人当官也是一样。当时有个御史,炮轰和珅贪污深受嘉庆赞赏,后来被任命为兵部侍郎。结果第一年这家伙就贪污了四万两!而在事发之前,嘉庆还号召全体官员向他学习,实打实地打了自己的脸。嘉庆发现,无论自己怎么用力反腐,都会有更多的人贪污,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杜绝。

乾隆留下的两个巨大问题是嘉庆当时没法也不能解决的:一个是乾隆朝遗留的贪腐问题,在乾隆后期已经成为官场惯性,积重难返;另一个问题更加致命,就是摊丁入亩引发的流民问题。上层社会贪腐成风,下层社会饥民遍地,整个社会缺乏管理,已经呈现王朝灭亡开始的表象了,这些事情,都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不是生活在皇宫年过五十的嘉庆能够有魄力解决的。

当时能解决帝国流民问题的主要办法只能是渐进似地改革政府,开放海禁和放开对市场的严格控制,让流民自谋生路。但是一个在父亲威名下小心翼翼生活大半生的嘉庆能做到么?

在当时军队战斗能力日渐下降的时候,他没信心,也没办法做到这样的事情,他在位的最后几年一直念叨着,要守着祖宗成法,他希望祖先能保佑他度过这几次危机,他就不会成为罪人。他是一个符合儒家规范的皇帝,但是绝不是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几十年后,北京城被英法联军攻破,天朝大国的荣光不再,太平天国兴起,汉族官僚重新崛起,都不是嘉庆皇帝能够掌握的。

在扳倒和珅之后,嘉庆打出了“咸与维新”的旗号,号称要改革政治,除旧更新。他启用了一批在乾隆年间因为仗义执言而丢官罢职的大臣,让他们担任重要的职务,辅佐自己。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人,是嘉庆朝的名臣,在学术史上鼎鼎大名的洪亮吉,号称中国的马尔萨斯。

洪亮吉当时靠着自己清流的身份,就给嘉庆皇帝上了一份很不客气的奏折,那个大意就是说:完了完了,大清王朝烂到根儿了,但是不赖你,打你爹那会儿就不行了,说了特别难听的话。总而言之,基本上把大清王朝上上下下骂了一个遍。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呢?用我们哪,我们是清流,我们是儒家士子。

后来嘉庆确实也这么做了,用了很多没有太多行政能力,但是声望很高的清流士大夫。但是大家想想,这能解决问题吗?尤其洪亮吉这份奏折惹着嘉庆了,因为他把嘉庆、乾隆,一块儿都骂了。这就已经不是反腐的问题了,已经触及到嘉庆的底线了,他是在否定嘉庆执政的合法性了,后来嘉庆就把这个洪亮吉下了大狱。

嘉庆可能是清朝帝王中私德最好的(至少明面上是这样)。嘉庆在把洪亮吉抓起来之后,给刑部写了个条子,下了个谕旨,说什么读书人不可动刑。让刑部善待这个政治犯。这句话让洪亮吉感动了一辈子。

嘉庆还是个禁欲主义者,不给个人享受留一点空间。甚至到木兰围场围猎,都完全是“遵守祖制”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自己喜欢打猎。他严格按照先祖的时间、路线,一点也不走样,象征性比划两下,就宣布收队,回去看奏折去了。

嘉庆很善于用小细节表现自己的爱心和温情,为自己营造一个亲民、仁慈的皇帝形象。每次出巡路上,只要遇到百姓拦轿喊冤告状,他一定停下来,细细询问,批示有关部门迅速办理。他说,老百姓敢于拦御轿,那么一定是有比较大的冤屈,自己再劳累也要及时处理。

有一年提督湖北学政杨怿回京觐见皇帝,正值酷暑,嘉庆正挥扇不止。一见杨怿进来,立即将扇子放在一边,非常详细地向他问起地方上的种种情况。虽然汗出如雨,浸透纱袍,嘉庆却没再拿起扇子。因为按体制,大臣在皇帝面前不可以挥扇,所以嘉庆宁愿与大臣同甘共苦。杨氏晚年回忆录中写到此事时,仍然感动得痛哭流涕。

嘉庆的心非常之细。亲政不久,他就下诏说,乾隆曾赐一些功高的大臣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然而,满汉大臣有所不同。满蒙大臣平常习惯骑马,汉大臣却很少会骑马的。所以,他特意下旨,规定享受紫禁城骑马待遇的汉大臣,特别是那些年迈力衰或体弱多病之人,可以乘车到紫禁城。

嘉庆在历史上给人的评价是勤和俭。俭是因为他的老爹实在太会挥霍了,连年征战军费开销大不说,对女人和古玩的迷恋更是极致。康、雍两朝积累下来的家底,基本让乾隆给折腾得差不多。嘉庆深知穷奢极欲的坏处,就向全国人民传达一种节俭的形象。

在二十多年的统治中,嘉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作风。即使不说嘉庆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也得说是之一。他的生活起居,如同钟表一样精确。在位二十五年,他没有一天不早起。在这点上,他颇有祖父雍正“事业狂”之作风。

不过,嘉庆虽然在态度上做得很好,但在他统治期间,清朝的许多问题日益凸显,出现了衰败的迹象。那为什么这样一个勤劳执政的皇帝,他的好心却得不到好报呢?

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一个名叫陈德的人,在紫禁城的神武门内持刀行刺嘉庆,这是清朝历史上罕见的一桩弑君案件。据陈德的供词中交代,他之前曾在内务府上班,又在一个官员家里当过厨子,后来因为被解雇,衣食无着,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不下去了,觉得横竖都是一死,于是就动了刺杀皇上的念头,想要死的轰轰烈烈。

看完陈德的供词后,嘉庆懵了,他不敢相信居然有老百姓会穷苦到这个地步,更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破解这个局面。别看嘉庆刚掌权的时候,打的是维新的旗号,可他打心眼里,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保守派。他对儒家学说里“敬天法祖”的思想深信不疑,认为祖宗家法不可废,老祖宗传下来的制度和规矩都是好的,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守成之君,保住前人打下来的江山。

他自以为稳妥的守成之法,并没有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使大清帝国慢慢恢复元气,重现荣光,反而越来越积重难返,不可收拾。在他统治的后期,令他尴尬不已,甚至羞愧落泪的事,不止一件。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六日黄昏,皇帝正在由避暑山庄返回北京,抵达北京城外的白涧时,接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两百多名天理教教徒,兵分两路,于头天上午攻进了紫禁城。他们与一些信教的太监里应外合,一直攻打到皇后寝宫储秀宫附近。幸好皇子绵宁(道光)带领守卫部队全力抵抗,最终全歼起义军。

嘉庆在行宫中看罢绵宁的汇报,泪流满面,一夜不眠。邪教教徒攻入皇宫之内,这在中国历史上的承平年代,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实在是“汉唐宋明未有之奇事”。嘉庆很清楚,这样天大的丑闻,一定会在历史上永远记载下去。这个污点,是永远洗不掉的,自尊心极强的嘉庆深受刺激。第二天,便向全国臣民下发了朱笔亲书的《遇变罪己诏》。

大意是说:我大清国一百七十年来,列祖列宗爱民如子,深仁厚泽,我虽然能力平庸,却也没有做过害民之事。然而,这汉唐宋明未有之奇耻大辱,却发生在我的任内。细细思量,问题还出在大臣因循怠玩,不能体我的苦心,悠忽为政,怎么教育都不能清醒!从今以后,我当然要自我反省,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上达天命,下解民怨。

诸大臣们,如果你们愿意做大清国的忠良,就请你们赤心为国,竭力尽心,以匡正我的失误,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果你们自甘卑鄙,那么就请你们挂冠致仕,回家养老,千万别尸位素餐,增加我的罪过!

他为此作了许多诗,有句云“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深感自己对不起列祖列宗。他在《报天恩肃吏治修武备谕》中感慨地说:“为君难,至朕尤难!”

紫禁城之变是大清衰势的一个特殊表征。在它的背后,是大清深层次问题的不断恶化:人口压力没有丝毫减轻,流民越来越多,土匪四起,邪教横行。除了天理教之外,什么静空天主、老佛门、一炷香、红阳教、清茶教、大乘法门等教门,接踵而出,目不暇接……

嘉庆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他的观念范围内最大的努力。二十多年中,他就犹如一个堂吉诃德,一刻不停地和风车搏斗,然而却丝毫于事无补。腐败问题没有丝毫好转,政令出不了紫禁城。

嘉庆中期之后,八旗子弟已经彻底腐化,宗室队伍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败类。在清查天理教起义的过程中,嘉庆惊讶地得知,宗室之中,竟然也有加入邪教者!宗室奉恩将军庆遥、宗室举人庆丰、宗室海康都是天理教的外围组织红阳教的成员。

天理教徒进攻紫禁城的计划,早就通知了他们,他们欣然决定参加,以便在起义成功后当上大官。只不过当天由于意外,没能共襄此盛举。后来导致了一场重大战争的鸦片,在嘉庆时期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社会问题,宗室之中,吸食此物者极多。

嘉庆忧心不已。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煞费苦心,花了好几天时间,写成了一篇鸿文《宗室训》。发给每个宗室,让他们好好学习,改造思想。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嘉庆还命令宗人府组织了一次考试,考试内容就是默写《宗室训》。据宗人府报告,考试成绩还不错。可是这一教育运动开展了很长时间,宗室风气竟无一点好转。

嘉庆很奇怪,有一天特意召见散秩大臣,宗室奕颢、成秀、敬叙三人,问他们学习《宗室训》的心得。不想这三人瞠目结舌,居然不知道有学习《宗室训》一事,更没读过一个字!嘉庆大吃一惊,感觉“实出意想之外”。然而除了痛骂宗人府官员“丧尽天良”之外,他再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嘉庆的二十多年统治,就在这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尴尬中过去了。二十多年间,虽然经常心灰意懒,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权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不倦地处理政务。其实,这种勤奋已经成了一种惯性,成了一种“懒惰”着的勤奋。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越努力,形势就越糟。他不明白他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找遍了所有药方,为什么还是不见效。越到后来,嘉庆越对扭转社会大势丧失了信心。

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祖宗为自己动脑子。“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到了晚年,他的“守成法祖”已经升华到如此高度,那就是每天都死按“实录”办事。

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时的尴尬,嘉庆的滑落曲线如此令人叹息。在全面盘点嘉庆皇帝的统治时,历史书给出的词汇是“嘉庆中衰”,紧接其后的,则是“鸦片战争”。正是在嘉庆的统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万劫不复的衰败的关键几步:腐败之癌由乾隆晚期侵蚀到国家肌体的几个重要器官,演变成了嘉庆晚期的沦肌浃髓,全面扩散。

一个不敢承担任何风险的统治者,注定不能成大事。在这“千年不遇之变局”前,要想挽救大清朝,最关键的不是勤奋、不是仁爱、也不是节俭,而是眼光、观念和勇气。可惜,嘉庆缺乏的,就是这样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其实嘉庆这个人挺矛盾的,首先他是个有着雄心壮志的皇帝,他想革除自乾隆晚年来的种种弊政,所以他在掌权后诛和珅,整漕运。推动了在他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大力度的改革。但同时他又是一个畏首畏尾、优柔寡断的人。一个真正的改革者如果总是不想打破任何旧制,总是想做一个老好人,那这场改革必定失败。

嘉庆从本质来说他只想修补表层,对于深层的问题与矛盾他不能也不敢去动。他一遍遍在圣旨中严厉申饬大臣,他认为用圣人之道可以医治大清王朝现有且愈发严重的官场腐败。但实际上却幼稚得可笑,所谓的嘉庆新政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当一件件亘古未有的事不断发生在他治下的大清朝(天理教攻打紫禁城,兵部大印丢失三年,荒唐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嘉庆除了心里苦还能怎么样?在他当政的最后几年他甚至变成“祥林嫂”,除了碎碎念外就是敬天法祖,彻底缴械投降,做皇帝也只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反正只要大清不亡在我手上,我就算对得起祖宗。

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在纷纷投向资本主义的怀抱,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拓土,占据殖民地。在物质和技术上,已经逐步建立了优势。反观中国,因为统治者的保守,错过了改变的良机,其结果,就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又一次劫难。

不懂得这一切的嘉庆,还以为靠着自己的态度端正,就能够把大清朝这艘破船安安稳稳地开下去。殊不知他的举措都是治标不治本,积弊已久的财政、军事和政治体系,又岂是抓几个贪官,用几个清官就能解决的问题?死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信条不放的嘉庆,虽然没有在有生之年遭受到外国入侵,国土沦丧的耻辱;但在他的统治下,许许多多像陈德那样生不如死的百姓揭竿而起,中国的大地上暗潮涌动。

嘉庆那守成之君的梦想,在这无情的现实面前,也不过是个旁人一戳就破的泡沫罢了。

总评:嘉庆帝与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帝的主要性格特点。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