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九子夺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说起康熙,我们知道在清朝的皇帝中可以说非常特殊。他不仅在清朝来说是个明君,在整个封建社会来说,都是少有的明君。不过这个明君也并不是完美的,他晚年的时候出现了九子夺嫡的状况。他众多的皇子都在为争夺皇位而斗争,导致朝野动荡。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非常多,而最主要的就是和康熙破坏这个制度有关。如果康熙不破坏这个制度,他的晚年也就不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状况。
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皇太极继位后在1636年改名为清,这标志着清朝正式出现。不过清朝从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就规定了一件事,就是国君在生前不允许定下储君,也就是我们说的太子。之后无论是皇太极还是顺治,都严格遵守这个规定。不过康熙在位的时候却打破了这个规定。整个清朝的皇帝中,只有康熙立过太子,其他的皇帝都没有立过太子。不过也只有康熙晚年的时候出现了激烈的储君之争,清朝其他皇帝晚年都没有出现这种状况。
1673年,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生下了皇子。不过皇后却因为难产,两个时辰后去世。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两人非常恩爱,感情深厚。在赫舍里氏去世后,康熙帝突破清朝祖宗制坚决只给仅两岁的胤礽立为皇太子。康熙的长子出生时夭折,所以这个孩子算是二皇子。不过他由于是皇后的长子,所以是嫡长子。
康熙对胤礽可以说是着重培养,什么事都尽心尽力。当然,胤礽也非常争气,做得非常好。不过后来做了很多错事,在1708年被废。胤礽被废后,康熙的儿子争夺储君职位厉害,导致康熙不得不再次立他为太子。当然,这些皇子根本不在乎这些,还是在继续争斗。一直到康熙去世后,这件事都没有结束。可以说,是导致康熙执政晚年朝野动荡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康熙立太子。
清朝之所以规定不能立太子,是因为太子制度的弊端非常严重。历朝历代对于太子的位子,争夺都非常厉害。不仅是皇子们之间争夺,甚至皇帝和太子之间也有很多争夺。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而太子又是储君,之后要成为新的皇帝。他们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再者就是很多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会打的头破血流,有的还会联合大臣一起争夺。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发生的次数非常多。所以清朝皇帝一直坚决不立太子。
当然清朝最初这样做,和清朝的制度很大的关系。后金是奴隶制的政权,正在往封建制度过渡。奴隶社会君主是无法做到专制的,还是需要其他奴隶主的支持。所以清朝后来的储君都是选举产生的。说白了就是国君死之前,会选定继承人。然后大家再走个过场,选举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其他大臣也能臣服这个新选的国君,政权也能稳定。不过在封建社会时就没必要这样做。皇帝能够做到专制,所以就不需要和其他大臣联合起来。
康熙在位的时候,清朝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清朝的皇帝皇权确实非常大,立太子的话其他人也没有能力反对。不过康熙没想到的是,他虽然有能力立太子,却无法避免太子制度的弊端。当他立太子的时候,就为后来的九子夺嫡埋下了伏笔。皇子们看到储君的位子,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不争夺才是不正常的。
如果康熙不立太子的话,也不会有后来的九子夺嫡的状况。康熙去世后,雍正在位就废除了这个制度,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可以说这个制度把太子制度的弊端全部消除了,保证了政权的稳定。可以说,立太子是康熙在位时做的一件大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