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写思乡的一首词作:《苏幕遮·燎沈香》

下面小编带来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沈香》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苏幕遮北宋·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周邦彦北宋词人。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这首《苏幕遮》写他在一个夏天的早晨,由眼前的景色,所引起的思乡情绪。

下面小编带来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沈香》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苏幕遮

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诗词赏析】

这首《苏幕遮》写他在一个夏天的早晨,由眼前的景色,所引起的思乡情绪。

“燎沉香,消溽暑”两句,点明季节。“沉香”是一种香料,“溽[rù]暑。突出天气的潮湿闷热,也暗表心境的抑郁。词人在房间内燃起沉香,以安神清心。由“燎”“消”二字,我们可约略猜出作者昨夜睡得并不安稳。这两句为下句暗埋伏笔。“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以声写静,是为转笔写户外景象的过渡。忽然听到窗前檐头的鸟语。几声婉转的鸟鸣点破了清晨的寂静,也将恍恍惚惚的我叫醒了。。“窥”字下得极妙,其实是讲人的视线因鸟雀之鸣啭而转移到檐下,即“侵晓(即“拂晓”)窥鸟雀呼晴、檐语”。但一旦“窥”字移位到鸟雀之后,则鸟的多情欢畅之态就淋漓于眼前了:仿佛那鸟雀亦通了人情,迫不及待地要把新晴的消息告诉词人。就这样,词人在那悦耳的鸟鸣声的牵引中,郁闷的心房洞开,明媚的阳光溢满。以鸟之欢愉写人之欣喜,情意更浑厚一些。

檐雀的“呼晴”,把他引到了室外,他信步走到荷塘旁边。呈现在面前的是多么清丽的景色啊!“叶上初阳乾宿雨”以下三句,写荷塘景色。那一片片象伞盖似的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珠(宿雨)就要被初升的太阳(初阳)晒干了。,“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夏日风荷图:经夜骤雨,池塘水涨,清波粼粼;田田荷叶,光洁莹润;凉风过处,远望去,盏盏荷花,亭亭玉立,如明眸,似皓齿,风姿绰约。这两句静动相生,形神兼备。一个“举”字更突出了夏荷的蓬勃生机与秀拔姿态。难怪王国维称之为“此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人间词话》)词的上片就是把这样一幅夏日晨景图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只用了二十几个字,真是既富于表现力,又十分简洁。

下片一开头就转入抒情:“故乡遥,何日去?”眼前的景色使作者思念起故乡来了,而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说:我本是南方吴地人,却长期在北方做官。“吴门”指苏州,这里用来代指南方。“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长安旅”是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做官。

明明是作者长期客居,思念家乡,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而是从家乡的朋友着笔,说“五月渔郎相忆否?”旧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词人写这首词的季节。“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不知你们还想念我吗?这里还含有作者在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这个意思通过“相忆”的“相”字透露出来。

作者怎么想念呢?“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于是,这个夏日清晨,风送缕缕荷香中,他不禁做起了白日梦:划着一叶轻舟,向江南去;那长着荷花的水边,是我久违的家乡。由实情而入虚境,以虚境来显真意,这就使词作更隽永。“五月渔郎相忆否”,这一问句用得别致,不说自己思乡恋旧,而问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从对面入笔,更衬托出词人怀乡的深切。“芙蓉浦”三字,照应了上片所写的荷景,以虚接实,曲折含蓄,可见结构之完密。

总之,这首小词写景逼真,状物工致;层次清晰,境界清朗;抒情真挚,情调宛转;造语清丽,意味隽永,“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