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根据宋之问的游览路线展开描写,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

宋之问,字延清,名少连,初唐时期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唐朝宋之问游览灵隐寺时,巧遇骆宾王,写下了传世著名诗篇的故事。

宋之问,字延清,名少连,初唐时期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曾被贬为越州长史,不久后又遇赦回京,途中经过灵隐寺,创作出经典之作《灵隐寺》。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杭州灵隐寺,于东晋咸和元年(即公元326年),由僧人慧理始建,迄今已一千六百余载。根据《灵隐寺志·开山卷》称:“慧理连建五刹,灵鹫、灵山,灵峰等或废或更,而灵隐独存,历代以来,永为禅窟。”,宋景德四年,改景德灵隐禅寺,元至正三年毁。明洪武初再建,改灵隐寺,一直佛脉连绵至今!

灵隐寺,寺之盛名,除却地处人间天堂的杭州,和佛门香火鼎盛的缘由外,更多是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众多的诗文与轶事,唐朝宋之问、白居易,宋代苏东坡,以及后朝数不清的名家,都与灵隐结缘深厚!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唐朝宋之问游览灵隐寺时,巧遇骆宾王,写下了传世著名诗篇的故事。

在唐中宗时,曾做过修文馆学士的诗人宋之问因罪被贬为越州长史,不久又遇赦。在回京途中,他路过杭州,听说灵隐寺巍峨壮观,便慕名披着月光前去游览。那天晚上,皓月当空,碧空如洗,山林溪流有如披上了银装,寺中的亭台楼阁沐浴着银光,飞来峰高高耸立,令人心旷神怡。宋之问漫步在灵隐寺的长廊之中,不觉诗兴勃发,两句诗脱口而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吟出这两句后就感觉才情枯竭了,无论怎样想都想不出来了

宋之问此刻有点恨自己才疏学浅了,他越想越烦,于是就在长廊踱来踱去,以缓解躁动的情绪。而正当他苦思冥想坐立不安的时候,正好遇到了经过长廊的骆宾王,这时的骆宾王已经是灵隐寺的一名和尚。为什么大名鼎鼎的骆宾王会遁入空门呢?因为他那时站错了队,帮着反派写文章讨伐女帝武则天,结果失败了,他只好出家做了和尚。

言归正传,当骆宾王看到此时一筹莫展的宋之问时,非常疑惑,于是,慈悲为怀的他很想开导开导眼前这位似乎正在遭受苦难的施主,就问宋之问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宋之问也似乎见到救星一样,很有兴致地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眼前这位大师(当然当时宋之问还不知道这位大师就是才子骆宾王)。大师听完后,知道了这位施主痛苦的根源,于是就接着宋之问之前吟出的那两句,对出了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听了之后,感觉眼前这位大师很不简单。他惊叹这两句诗刚健秀美,从而让他茅塞顿开。于是,一口气写完了经典之作《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诗按照诗人的游踪来展开的,他先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本身和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写到诗人出来后的感想和打算,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开头“鹫岭郁岧嶢,龙宫锁寂寥。”两句,从大处落笔,写山之高峻、寺之静穆。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指飞来峰,形容山势峥嵘重叠。龙宫,相传龙王曾拜请佛主人龙宫讲经,故称佛殿为龙宫。这里指灵隐寺。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静的画面: 静止的山是无休止的静,静寂的寺则清静寥落。

接着“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写景。“楼观沧海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门对浙江潮”则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和壮观的景色成为千古流芳的佳句。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接着“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两句是吟咏桂花的名句。这里的“桂子”指的是桂花,“桂子月中落”是说,相传每到中秋夜晚,桂花便从月中纷纷落到人间,那是月中的嫦娥掷与人的。

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中所写的正是这个情景。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中自然不会落下桂花,而“桂花落”的现象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诗人如此表达,为诗境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天香云外飘”,这句紧扣灵隐寺,写寺中香火之盛。作者言灵隐寺中的香火可以从人间飘到了天边的白云上,这种香与月中桂花的香浑融在一起,十分精妙。“天香”一词,至此以后,也成为桂花的美称。诗人意在说明天上人间都是相通的,显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接着“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两句,形容诗人跋山涉水之艰辛。这一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诗人不分远近地时而登塔,时而寻找名泉的游览过程。

接着“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两句,是诗人在登塔取泉的过程中见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着薄霜开放,树叶虽逢细冰而未凋。此处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虽遭受贬黜却仍然坚强。

接着“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两句,是说诗人自幼就喜欢远方的奇异之景,能面对这惬意的景色正好洗涤心中尘世的烦恼。

最后“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两句,似写天台山,而实以天台山代指佛教,是说因游灵隐寺便对佛教更为神往,冀盼度得灵魂入得佛教胜境。

纵观这首《灵隐寺》,是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的,不仅意境开阔,而且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而且在诗歌的结尾还隐约地表示出了诗人出世归隐的意向,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后世的推崇。而骆宾王送的那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也成了诗中的点睛之笔。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