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如何命名的?记载了哪些内容?

所以,春秋除了是一部历史著作外,也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政治思想。《春秋》这部书就是要将一个君王,或者一个历史事件,放在像春季与秋季这样一个昼夜长短相当,天气冷热相宜的平衡状态去衡量。所以,此书叫做《春秋》。

《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所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开始到鲁哀公结束,共254年的历史事件,共三十五卷,一万六千多字,也可以说是鲁国的国史。

其实说他是一部史书有些失之偏颇,因为在《春秋》中,作者虽然没有大段论述对事件的看法,但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将要表述的观点巧妙隐藏在文字之中,暗含褒贬之意,这种手法相当厉害,被称为“春秋笔法”。

比如:“元年春,王正月”一句,为什么用“元”而不用“一”?这二字都代表一年开始的意思,似乎用一还流畅一些。但“元”字还有天地之初,形成之始的意思,代表天命,只有受天命才能成为王,才能建国家,颁正朔。所以,这里更多包含了合法性的问题。

再如:“郑伯克段于鄢”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克”字便将郑庄公的老谋深算刻画的淋漓尽致。共叔段虽然不义,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更为人所不齿。直到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对郑庄公的小算盘也了然于胸。这就是《春秋》的作用,从乱臣贼子到国君都非常害怕。

所以,春秋除了是一部历史著作外,也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政治思想。历代大儒都非常重视,将他列为经,而不是历史的范畴。

那么,此书为何叫“春秋”不叫“冬夏”呢?历史上有好多说法:

其一,古人对春耕、秋收特别重视,代表着一年能否有好的光景,春去秋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节便过去,所以便称一年为一个春秋。但寒来暑往也是一年,叫冬夏也未尝不可。

其二,《春秋》第一句总是“春王正月”,第一个字做春季解,由于此书为编年体,便将春秋定位书名。

这两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有些牵强,没有表现出《春秋》

一书的宗旨与本义,而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给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国古代天文学极其发达,早在5000多年前就对星象、月亮、太阳的变化有详细的观察,归纳形成非常准确的《阴阳历》。西周时期,负责天文观察的官员便会用圭、表测量日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人民生产劳动。

一年四季,冬天冷,夏天热,只有春秋两季气候宜人;冬天夜长昼短,夏天夜短昼长,只有春秋两季昼夜长短相当。这是因为太阳在春秋两个季节接近于黄道中间,而在春分、秋分这两个节气正好走到黄道中间,昼夜长短恰好一样。

《春秋》这部书就是要将一个君王,或者一个历史事件,放在像春季与秋季这样一个昼夜长短相当,天气冷热相宜的平衡状态去衡量。就像天平一样,称一称这个君王够不够分量,这个事情是否对得起老百姓。所以,此书叫做《春秋》。

大师见解,果然与众不同,令人茅塞顿开。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