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排第一,也并不能代表你强大

中国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把GDP和国力划等号,认为GDP上去了,国家自然就强大了。实际上,GDP排全球第二不代表你强,就算排到全球第一,也依然不能代表你强。中国的GDP即便超过美国,也不代表你就崛起了。很多人不理解GDP排全球第一的话怎么就不强了,那是因为GDP从来就不代表国力啊,GDP只是生产总值,历史上GDP高但是国力弱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国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把GDP和国力划等号,认为GDP上去了,国家自然就强大了。而当中国的GDP排到全球第二的时候,就开始飘飘然自我陶醉了。实际上,GDP排全球第二不代表你强,就算排到全球第一,也依然不能代表你强。

中国的GDP即便超过美国,也不代表你就崛起了。很多人不理解GDP排全球第一的话怎么就不强了,那是因为GDP从来就不代表国力啊,GDP只是生产总值,历史上GDP高但是国力弱的例子比比皆是。

曾经的中国GDP排世界第一

要论GDP高但是国力弱的最典型例子,清朝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占据全球1/3,不仅是第一,而且超过当时的全球第二英国的GDP高达7倍,可以说是巨无霸的存在。

这么强的国家,有人敢挑战他吗?尤其是远涉重洋跑到这个国家的主场去战斗,这是在送死吧。英国人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鸦片战争开启前,英国国会争论非常激烈,一半的人反对出兵中国,认为胜算太低,军事行动以271票对262票勉强通过,英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对外宣称这次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而非战争。

执行此次军事行动的,只是英国一只远征队,初始军事目的我认为应该就是封锁中国沿海,逼迫清政府打开贸易,如果能赔点钱就更好了。否则不至于派出如此弱小的一支舰队攻击万里之外的庞大帝国,就冲这个配置的兵力也知道英政府一开始真的只是要报复,而不是战争。清政府看不起英国,英国自己也不认为能轻易击败中国,第一波远征军只是试探。

但是随着战斗的展开,远征队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轻松胜利,屡战屡胜,攻占了中国多处战略要地,每次战役死亡都只是个位数,而且主要是印度兵。鸦片战争打了2年,英军把船只能开到的战略要地全部打了个遍。

这场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从此清朝不再是让西方列强恐惧天朝上国,而是人见人爱的肥羊,各帝国主义国家,随便找个由头就敢发动战争,而战争的结果无一例外是清朝不断的割地赔款,这更加刺激了帝国列强的贪欲。

为什么英国能轻松打败GDP为自己7倍的清政府,其核心原因把GDP数据等同于国力是非常荒谬的。

鸦片战争的时候,虽然英国的GDP低,但是英国的生铁和煤的产量却占据了世界的一半,在那个时代,铁和煤炭就代表世界最高科技产品。《大国的兴衰》书中认为,经济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其质量和构成更为重要。

鸦片战争时,英国的GDP构成,是机器、是大炮,而清政府的构成,是瓷器、丝绸和粮食,当双方碰撞到一起的时候,自然就一败涂地了。

鸦片战争没有打醒中国,却打醒了日本,日本开始大力学习西方进行工业化革命,把武士刀给换成火枪,到了1894年,连弱小的日本都敢挑战中国了。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赔偿给日本的白银相当于日本7年的GDP总和,日本GDP低没关系,直接抢中国的就行了。

今天的中国GDP高在哪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GDP数据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质量并没有同步跟上。

曾经的中国,GDP主要靠陶瓷、丝绸和粮食撑起来,而今天的中国主要靠什么呢。靠房地产、纺织和烟酒。花一亿元去制造原子弹,其产生的GDP和花一亿元去生产衬衫是一样的,但是当战争降临的时候,那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而中国的GDP之所以大而不强,不仅仅和科技含量低,原创精神缺失有关,也和08年以来的三次大放水有很大关系。

0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放水非常有规律,大概每3年放一次,放水的结果就是中国目前的M2数据已经超过美国的一倍,而且放水效果越来越弱,GDP未老而M2潜力先衰。

第一轮放水始于08年底,降息5次降准3次,推出四万亿计划,大水漫灌,效果非常显著,GDP增速从6.4%直线反弹到12.2%。

第二轮放水始于2012年,降息2次降准3次,对冲欧洲经济问题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效果也还可以,GDP增速从7.5%最高反弹到8.1%。

第三轮放水始于2015年,说的是不搞大水漫灌,要搞喷灌滴灌,结果6次降息5次降准,效果很弱,GDP增速从6.7%最高反弹到6.9%,几乎原地不动。

从历史来看,每一次放水,都只能刺激一年左右的经济,然后形势又会急转直下,刺激效果一次比一次弱,已经接近到了无效的边缘。但是释放的海量M2却没有消失,08年的时候,中国的M2数据为47万亿,而17年末M2数据为168万亿,翻了4倍,而17年美国的M2折算成人民币,也仅为此数值的一半。

大量的人民币充斥市场,并以中国特色的汇率管制限制出境,导致本土的GDP严重虚胖。上面说中国的GDP组成是房地产、纺织和烟酒,那么其中的大头是什么呢,没错就是房地产,房地产的上下游行业经济,组成了中国GDP的绝对大头,说占据半壁江山都不算太夸张。

2008年,北京房价暴跌,如果从暴跌的最低点算起,北京房价10年来涨了10倍,如果从暴跌前的房价算起,也涨了5倍。

2008年1月房价

2018年1月房价

可以看出,超发的人民币一点没浪费,全部堆积到房子上面去了,中国的GDP是靠印钞印出来的,是靠房地产泡沫堆出来的。

2008年,中国每年房地产销售6.2亿平米,折合700万套,而2017年中国房地产销售17亿平米,折合1700万套,单价还翻了四五倍,政府收了卖地的钱又去修地铁搞基建,你说这GDP能不高吗?

靠房地产堆砌出来的GDP,不堪一击。如果到了战争年代,一套北京的房子能换成一台战斗机发动机,我觉得那也很值,但是能换的来吗?换不来的!核心科技产品,必须靠自己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鸦片战争,中国输给英国的核心原因,除了GDP大而不强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均GDP很低。1840年上亿中国农民的总产出会让500万英国工人自愧不如,但是中国农民的产出大部分都被自己给消耗掉了,很难再筹集出多余的物资给政府用作军事用途,而英国政府实际能从500万英国工人身上筹集的资源,是远大于清政府的。

所以,即便当时清政府拥有和英国政府一样的科技树,最终结果也是会输掉的,输的原因居然是财力不如英国。而今天的中国人,当战争降临的时候,你还能在房贷的压力下再多缴10%的收入来当军费吗?我觉得很难。

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不是GDP,而是剩余可调集财富数量以及科技产品的生产力,房地产支撑不了大国崛起。

肥大不等于强大,摆脱GDP幻觉,把精力投入到原创和研发,才是中国的出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叶障目,实为害国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