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要误读华为多少年?

如今财经界,言必华为,言必小米。显然,华为、小米已经被社会舆论炒得滚烫,而任正非、雷军两个领军人物也一举打破多年的沉寂,高调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与公众面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比如:任正非创建华为时年43岁,而雷军创建小米也时年40岁,不约而同的人到中年“一枝花”,只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吗?

如今财经界,言必华为,言必小米。显然,华为、小米已经被社会舆论炒得滚烫,而任正非、雷军两个领军人物也一举打破多年的沉寂,高调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与公众面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习力常常意味着发展力,而对于学习渴望向来高涨的企业人来说,对他们的关注更是趋之若鹜。当他们的言行已经和传播有关,我们会更多地捕捉到其在未来的信息动向。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回归到学习的本意,我们是否会陷入盲目与冲动?

无论是对于满怀着创业与履职冲动的新人,还是饱经沧桑对未来依然怀有梦想的企业同侪,复盘成功企业成长路程和关键节点的真相,也许更有借鉴价值。

比如:任正非创建华为时年43岁,而雷军创建小米也时年40岁,不约而同的人到中年“一枝花”,只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吗?

当历史学家纷纷点评历史时,谁来点评那些历史学家?

解开背后的真相,撩开概念的浮云,还原光环下的真实,把历史从演讲家的口中拯救出来,给学习者提供准确的参照,你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而我们该如何学习任正非?如何学习华为?用任正非的精神去学习任正非;然后顺着华为三次嬗变的逻辑,反思自己公司需要做什么。——编者

————————————————

包政解密华为的逻辑

包政(口述)

就像一个人的成功一样,华为作为一家企业的成功密码,也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甚至不取决于当事人,更不取决于参与为华为咨询的人。取决于什么?——你的学理能不能解读华为。

一、语言总是苍白的

成功之道一定隐藏在表层的思想后面,而你的学理便是寻道之杖。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中还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出现。

因此我们只能这样谨慎地认为,所有点评华为的行为,都不能当作是件正式的事情,而只能当做是一种消遣,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而已,而不是事情本身。

所以圣人述而不著,是一种敬畏的态度,他会“三省吾身”:

(1)事情真的,它的真的本质我把握了吗?

(2)我把握住了,而我所运用的语言、我处心积虑的遣词造句,又真的能表达我内心感受到的真相了吗?

(3)我所用的语言传递出了我感受到的真相,但是听者真的能感知到我所知道的东西吗?

因为在事实面前,语言总是苍白的。

所以我想,还是要有些人出来,对他们的点评华为做一个不同角度的“再点评”。

也许这样会更有意义。

你会发现,更多的点评者只是在阐述自己的境界而已,而不是陈述华为本身的真相。这就离我们学习的目的相去甚远。

为什么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历史学家著书讲述,从来都是在讲当下对现实的感悟,而不是在讲述历史本身。论述者的铺排过程最终都是为了推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让后人记取的历史。这就不难理解人类为什么总是容易遗忘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