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悦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阅读就是教师教书生涯的必修课,阅读就是加快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有人也说,阅读是人的第一需要。

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阅读就是教师教书生涯的必修课,阅读就是加快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所以,我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立足课堂,联系课外,努力想方设法让我所教的学生喜欢上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逐步在阅读氛围中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进而养成长期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和研究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一贯坚持的做法是这样的:

1

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原则

在这一方面,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撷取书中重要的语句在上面勾画勾画、有疑问的地方在上面用波浪线标注、遇到陌生的字圈住并及时查字典就地“消化”、优美的句段留心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以便在写作文时灵活及时地运用、走进文本想象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交流自己的读书故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找来笔和笔记本,在上面认真地做以记录,写出阅读后的感悟,即就是读后感,可以是三言两语,也可以是一个片段,“学而不思则罔”,要边读边想,读有所思,思有所得。

2

跟近时代发展,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互联网+”来改变社会,我是语文教师,就尝试“阅读+”的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假期里,我尽知所言,一再提倡学生与时俱进,不光阅读老师推荐的优秀读物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在父母的指导下留心收听收看新闻节目,鼓励学生争取所能,通过父母互联网微信文本材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了解社会发展现状。

3

尽力为学生创设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事与愿违。

当下,互联网的冲击,学生的眼睛驻足最多的莫过于QQ、微信、微博,仿佛人人可以做足不出户便能知行合一的最高载体,对于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并非易事。

所以,教师要想一切方法,尽一切力量,为学生提供场面发力的阅读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教室里置放了图书柜,学生也积极响应,自发建立起书报角,语文老师可开设有一定存在价值的课外阅读展示墙。大力倡导班级学生“奉献在班级,阅读不放弃”的主题思想,督促和动员学生为班级书报角捐赠书籍和报纸,并让学生在书里附上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在报纸上签上自己思考后的一句美言佳句,每学期结束时学生可以拿回各自捐赠的书报,开学又捐出另外从各处收集来的书报,让这些书报在学生中流动传阅,互动交流,取得收获。



4

找寻和推荐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

用书香浸润学生心田,让阅读促进学生成长。我认为,如果我们说课内阅读是国宴,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地方美食。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应从孩子的需求出发。”

有人曾经统计,一个人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占总知识的70%,有选择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补课”,它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学生由阅读一本书到阅读四五本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成倍增加,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相应提升。这些从根本上弥补了学生没有阅读时间、缺乏阅读资源的缺憾,为学生的课外空间打开了阅读世界。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还可美容,有人曾这样问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你怎么总是如此精神?”窦桂梅骄傲地介绍起自己的美容经验就是读书,著名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读书是一场而漫长的“造心”工程,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炼方式,它是通过影响心灵而让生命的存在变得丰富而深刻。可见,阅读就是如一塘池水有了流通而变得有激情有活力,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幸的,没有阅读的时间是可悲的。阅读不要急功近利,静待花开。

西方有些教育家甚至把阅读的重要性放在学校教育之上。阅读是教育的重要基石,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阅读是有魅力的,阅读是有收益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让阅读和吃饭一样每天离不了,成为一种习惯延续下去、传承下来。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