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策略

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校长能否在其特有的领导和管理岗位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理清自我发展思路,关注并有效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成为了广大校长的当务之急。因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结构是开放的、耗散性的,其可随着教育信息化内涵的不断深化,被赋予更多的内容意蕴,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将会逐步得以发展。



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校长能否在其特有的领导和管理岗位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理清自我发展思路,关注并有效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成为了广大校长的当务之急。

2014年12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自印发以来,各地通过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使一大批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培训,许多地区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校长培训必修课程。

问题是,校长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能说明其就具备了信息化领导力,诸多学者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见表1)。梳理相关问题,可以发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存问题整体表现为校长对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解、实践与目标尚存一定的差异,具体可主要从四个方面予以归纳:

其一,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校长的信息化意识与技术能力不足;

其二,在信息化规划能力方面,缺乏愿景的共享,校长在制定学校的信息化办学规划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

其三,在信息化管理能力方面,信息化资源建设认识不足,信息化沟通不善,校长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存在较大不足;

其四,在信息化评估能力方面,忽视教学评估的激励作用,导致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不力。

基于以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问题梳理,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结合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生成的三个关键阶段(即认知、探索和提升),本研究具体阐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策略。

以技术感知为落脚点,提升校长的信息技术能力

认知阶段

在认知阶段,校长对信息技术的感知程度(例如,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可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态度产生影响作用,进而影响生成新的信息化领导力结构。

信息技术能力对校长的技术感知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校长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改善技术感知状态与效果。由此,以技术感知为落脚点,提升校长的信息技术能力,可有效影响技术融入领导力结构的过程与成效。

已有研究表明,在校长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运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比较欠缺,校长的信息技术能力亟需予以提升。

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方面,一方面,引导校长明晰需提升哪些方面的信息技术能力、领导实践需要何种技术,以便提升技术感知的有效性,至此,校长需做好基本的技术需求分析,培养尊重不同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技术价值观,明晰何种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具有价值功效,尝试融合不同价值取向的技术应用观念,以便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需求分析与技术能力提升,有效改善技术感知状态。

另一方面,可选择一系列技术知识的理论学习活动以及技术信息化应用的体验活动,增强技术分析意识、扩展技术分析思维以及构建技术分析观念,引导校长深入了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技术方式以及技术理念,引领校长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以及信息化体验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以便改善校长的技术感知能力。

以领导情境为关注点,提升校长的信息化规划与管理能力



探索阶段

在探索阶段,校长尝试将技术融合于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这两个环节,这一过程属于校长的信息化探索过程。与此两个环节相对应,校长理应具备信息化规划能力与信息化管理能力。

领导情境对于校长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实施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厘清领导情境因素有助于为校长信息化规划与管理的问题解决与能力提升奠定环境基础。由此,可尝试以领导情境为关注点,提升校长的信息化规划与管理能力,具体可分别从增强情境分析意识、提升情境协调能力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感知教育环境,反思学校建设成效,增强校长的情境分析意识,可尝试为校长提供优秀的信息化规划范例作为情境分析意识的培养切人口,以便从意识改善的角度有效解决校长在信息化规划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共享愿景较为缺乏、信息化办学规划不足),从而为校长信息化规划能力的提升奠定观念基础;

其二,通过信息化沉浸提升校长的情境协调能力,尝试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培训课程,促使校长沉浸于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沟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情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处理与解决校长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信息化资源建设认识不足、信息化沟通不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存在较大的不足),从而为校长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提升奠定知识基础。

以技术反思为出发点,提升校长的信息化评估能力

提升阶段

在提升阶段,技术反思有利于校长及时总结技术应用的不足及优势,有助于校长凝练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当前,在校长信息化评估能力方面,存在忽视教学评估的激励作用这一现象,其易导致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不力。

有鉴于此,以技术反思为出发点,提升校长的信息化评估能力,并尝试对评估结果予以深刻的反思与提炼,有利于最大化发挥信息化评估的激励功效。为有效提升校长的信息化评估能力,具体可从技术反思意识、技术反思素养、技术反思渠道三个方面人手:

其一,提升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技术反思意识,引导校长不断分析与发现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章制度、信息化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引导校长理解与反思信息化评估的激励价值,解决以往校长信息化评估易忽视教学评估的激励作用这一现实问题,促进校长以服务全校师生的视角来审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其二,提升校长的技术反思素养,尝试引导校长对技术应用于人事财务、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过程及成效进行合理评价,并逐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学习过程的记录,提高服务师生的能力水平;

其三,推动校长组织建立家庭一学校一社会沟通机制,扩展技术反思渠道,尝试获取社会和家长方面对信息化评估的意见与观点,引入科学的社会专业评估组织参与学校的信息化评估工作,营造指向于技术反思的和谐沟通氛围。

— 结语与展望 —

在中小学校长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更为有效地将技术元素融人其领导力结构之中,将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鉴于技术元素本身极具变化性,而且领导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因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结构是开放的、耗散性的,其可随着教育信息化内涵的不断深化,被赋予更多的内容意蕴,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将会逐步得以发展。中小学校长理应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理解、探索、分析与反思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领导过程,完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结构,这将有助于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有效推进。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本文节选自《现代远距离教育》,作者:赵磊磊。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