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不一样的青蛙

看着他们一笔一画认真的样子,我心里挺高兴。

案例背景:

在一次美术课上,我在黑板上范画了一只大青蛙,大大的眼睛、宽宽的嘴巴、白肚皮、绿衣服,端端正正的蹲在那儿,看上去非常的漂亮。于是,我就让我们班的小朋友仿照我的范画每人画一张,还让他们和老师比一比谁画得好看。

案例描述:

幼儿绘画一开始,小朋友们很认真的照着我的范画一笔一画的画起来,我就在小朋友中间巡回检查。看着他们一笔一画认真的样子,我心里挺高兴。可是,当我走到涛涛身边的时候,发现他画了一大堆花花绿绿的青蛙,但是,没有一只青蛙是一笔一画的,我就说:“涛涛,这次比赛你肯定要输了,看你画的歪歪扭扭,是不是没有一只能比上老师画的青蛙好看?说完我就去巡视别的小组的孩子了。

当我再次回到涛涛身边时,我大吃一惊:涛涛着正呆呆地看着自己的画,显得不知所措。手中还是拿着那支油画棒,并且不由自主地在抠着画纸,画纸已被抠得薄薄的了。我没想到我的言语对涛涛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我低下头问:“涛涛,你为什么用画那么多青蛙呀?”没想到他说:“老师,我画的青蛙是好孩子,他有很多的朋友和他玩,你的青蛙是个坏孩子,没有朋友和他玩”,我恍然大悟,涛涛的想法多好呀。我意识到刚才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孩子不敢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了,因而开始发呆。于是我摸摸涛涛的头说:“你想得可真好。涛涛,快给青蛙找更多的好朋友吧!”涛涛一听,显出不敢相信的样子。我握起涛涛的手:“来,涛涛,给青蛙找更多的好朋友,他们就不会感到寂寞了!”涛涛的脸上展现了笑容,他开始拿起油画棒给继续按自己思路作画。

活动结束了,孩子们的作品千篇一律和老师的青蛙大同小异,只有涛涛的青蛙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富有创意。我请涛涛把自己的作品讲给大家听,涛涛开心极了。我又接着对孩子们说“涛涛的青蛙有许多好朋友,它们在一起做游戏呢!你们的青蛙有朋友吗?它们在做什么呢?”这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来,“我的青蛙在唱歌”“我的青蛙在捉虫”“我的青蛙在开联欢会”……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想着、说着。趁着他们有这么高的热情,我说:“下面老师要看看谁画的青蛙和别人的不一样,看看谁的想像力最丰富,大家快点开始吧!”。经过刚才这么一讨论,每个孩子的视野开阔了,头脑中有了许许多多可以拿来创作的题材,下笔也大胆了,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创作出了《青蛙唱歌比赛》、《青蛙过年》、《我和青蛙手拉手》、《青蛙在太空》、《青蛙游泳比赛》等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好作品,我感觉孩子们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脑海中流露出无穷尽的创作题材,我不得不被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

案例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以程式化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幼儿。作出过多的干预指导,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幼儿,强制幼儿写实,限制幼儿稚拙、富有童趣的想象力,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如果老师都以程式化的教育模式来要求幼儿,将会使幼儿在绘画中失去自我和主动表现自我的自信心,丧失参与活动的热情,抹杀创作的萌芽,泯灭创造力。我在前面采取的教育行为是以“像”准,以自己的审美要求作为标准,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以至于孩子们被动地服从老师,作品出现单一的现象。涛涛的想象完全合乎情理的,表现出他对青蛙的意愿。通过调整我的教育行为后,涛涛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情感上得到了满足,非常愉快地向同伴展示了自己的想象,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教师的支持、涛涛的成功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他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富有童趣的想象。

案例反思:

一、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活动。

《纲要》中也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地

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通过学习《纲要》我们认识到,要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应该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并以“支持者”的角色去接纳和尊重幼儿的不同想法。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把“支持”停留在口头上,会不经意地做出一些限制、干预孩子的行为。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束缚他们,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在这个美术活动中,当涛涛没有按照我的要求作画时,我却不假思索地去干预,将我的意愿强加于涛涛,造成了涛涛不敢动笔。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绘画则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幼儿喜欢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内心感受,在绘画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独创性、个性。但是,他们的创造行为必须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精神环境中才能实现。这时教师的支持尤为重要,它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支持”,就应以幼儿的眼光去看作品,设法营造一个孩子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现丰富的想象力的环境,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让孩子的创造思维得到尊重并充分得以施展。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享受活动的乐趣,让美术活动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快感和心情的愉悦。教师首先要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尊重他们的表达的意愿,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表露出来,而不能用教师既定的目标去暗示幼儿。如果我一开始就及时了解涛涛的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支持,班里孩子们的作品就不会出现千篇一律局面,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因此,让孩子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活动中真正支持孩子们的真实意愿,欣赏他们,激活他们的想象,他们的绘画作品就会更加灿烂,富有童趣。

二、教师要做一个幼儿活动的引导者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机械地教幼儿技能技巧,而要以“受人以渔”的思想为指导,适时有效地加以引导。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引导不适时或者乱引导的现象。就拿涛涛“画青蛙”的案例来看,我忽视了孩子独特的表现力,没有及时地从欣赏者的角度去引导,反而将我的看法强加给孩子,这造成孩子在我的言语暗示下不知所措,认为必须跟老师一样,跟老师一样的青蛙才是最美的误导。虽然后来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但是多数孩子在活动中因我的误导而不敢创造、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画出来的青蛙出现模式化的作品。如果我在涛涛给青蛙找朋友时,及时地给予赏识、激励,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这么多的青蛙在一起做游戏,多热闹啊,你的青蛙在做什么呢?”孩子们就会因此而展开不拘一格的想象,对自己更有信心,创作的欲望更强烈。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接纳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创造,并在赞赏孩子点点滴滴的创造的基础上,及时地将孩子奇特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样,别的孩子在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想象会更丰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高,作品会更丰富,更有童趣和个性,而不是一个模式。[!--empirenews.page--]

回头一想,自己吓一跳,如果不是让一个小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我就会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让幼儿看着教师出示的范例,一笔一画的单纯临摹,这样做表面上虽然使学生掌握的非常牢固,但是,长期以往的教学,必定会造成孩子创造力想像力的衰退,一个教育者不但没有教育好孩子,还给孩子带来伤害,后果多么可悲。

是啊,我们的美术活动,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像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培养,才是我们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灵魂,让我们牢牢的记住这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