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理性的认识科学胎教

其实在我国,胎教这一名词早已不是古代或国外某些人认为的是对胎儿的“教育”。

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法、俄等国家的产科医师,在研究胎儿医学的基础上,使用B超、胎儿镜、脑电图等先进科学仪器的检查,证实怀孕24周后的胎儿有听觉功能,并用实验的方法发现出生后的婴儿,对宫内曾经听惯的音乐有记忆的表现。例如,早在1985年,英国最高的科技专业期刊——《英国妇产科学杂志》92卷第777~779页,就发表了一篇《胎儿能听到声音和学习吗?》的医学综述。该文章通过回顾三十多篇发表过的相关医学实验报告,证实了怀孕24周后的胎儿确实能听到传入宫内的各种声音,并且在出生后对在宫内多次听到的音乐有再认的表现。

其实在我国,胎教这一名词早已不是古代或国外某些人认为的是对胎儿的“教育”。国家科委“八五”攻关“胎教”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刘泽伦,通过与北大医院、人民医院的产科和B超室的教授合作,从子宫内收录外界传入的音乐、机器噪声,同时记录胎儿的胎动、胎心率和呼吸相应的变化,有力地证明了胎儿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对舒缓轻柔的音乐有安逸的表现,对噪声则表现出躁动不安。出生后的婴儿听到原先在子宫内听惯了的音乐时,会停止哭泣而转为安详地入睡或进入安静状态。北京医科大学刘斌教授,也认为“从第6个月起,胎儿就能够聆听着世界。能感受刺激,做出反应,并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甚至能记忆学习。胎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世界医学结合大脑神经元和网络发生、发展相关的科学研究,进一步确认给6个月以后的胎儿适宜的声音刺激,能诱导听觉神经通路的和大脑听觉中枢的锥体细胞增长更多的树突,更有利于建立更加丰富的大脑网络,给出生后的智力开发奠定一个良好的大脑神经网络的物质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的、由刘泽伦编著的《胎教的实用与科研》一书中,和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由刘泽伦编著的《胎儿大脑促进方案》一书中,都强调胎教决不是对胎儿的教育。因为胎儿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在宫内胎儿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

所以“胎教”的科学本质和内涵,是从合理的膳食营养与丰富适宜的环境,对胎儿大脑的正常生长发育给予维护和促进,以便大脑网络构建得更丰富。

回顾科学胎教,我国医学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南到北就有许多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教授和产科临床主任医师,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获得了不少肯定结果与优生效果。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