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猜想环节中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为了在科学活动中能真正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每个幼儿获得发展,科学活动的猜想和假设环节是引导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时代,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从幼儿开始抓起。如何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纲要》突出强调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萌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站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克服过去只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弊端,成为引发、支持、指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活动过程。为了在科学活动中能真正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每个幼儿获得发展,科学活动的猜想和假设环节是引导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使幼儿在猜想环节中乐于探究

良好的情境能诱发幼儿的探究动机,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和愿望。因此,在实践中,我十分注重创设互动的、探索的、开放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一个平台,搭建一个支架,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使幼儿在科学活动猜想环节中乐于探究、勇于创造。下面就以《会飞的风筝》为例来加以说明。

1、互动的情境

我们将科学区布置成“博士屋”“科学城”“魔术世界”等,在四周配上一些图文并茂的标识。如“哈里。波特”的魔帽、魔棒,各式各样的风筝等,使情境充满神秘的色彩,这种情境让幼儿喜欢参与其中,他们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探索科学的奥秘,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如“风筝的构造是怎样的?”、“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猜想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位“小博士”“魔术师”,探究的兴趣大增。

2、探索的情境

幼儿的智慧在指尖上,因此一个探索的情境应有丰富多样的材料,而且这些材料必须蕴涵自我教育价值、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要求、且能激起幼儿猜想的欲望,这样才有助于幼儿个人探究,让幼儿喜欢猜想并能够猜想。实践中发现,材料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获得结果,便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如果材料过于难,幼儿就会不知所措,探究兴趣不高。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我注意材料的层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如:制作风筝活动中,我投放了竹签、塑料管、树枝、冰棍棍等材料,能力强的幼儿能猜想用竹签弯曲成各种形状做支架。能力弱的幼儿则猜想可以选择塑料管等材料进行尝试,这样每个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经过自己的努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富于变化的材料,使幼儿喜欢探究。如:提供不同大小、形状的支架、线,幼儿可以自由组合、拆装尝试进行“制作平衡的风筝”、“制作会飞的风筝”等问题的探究。

3、开放的情境

设置开放的空间环境,便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如我们将整个教室变成风筝坊。将各类风筝挂在墙上、房顶上,让幼儿猜想哪种风筝容易放起来,哪种不易放起来?材料是开放的,幼儿可以随时猜想,并在操作间提供各种材料,比较着猜想。使幼儿在猜想中有凭有据,在猜想中幼儿没有压力和负担,玩得开心,同时也发现了许多科学的奥秘。例如软翅风筝、板子风筝、西洋三角容易放起来,它们与风接触面大,没有多大抗力。而串子、硬翅属欣赏风筝,与风接触面小,不易放飞。

二、启发性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

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提供启发性材料,因为材料是引发他们探索的刺激物。幼儿也正是借助于材料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启发性材料能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

因此,在活动内容选择上,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易于幼儿操作的材料,这是激发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的策略之一,也是幼儿创造性发挥的基本前提。例如在《会飞的风筝》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板子、串子、软翅、硬翅等风筝类型以及竹签、塑料管、冰棍棍、宣纸、塑料纸、无纺布等制作材料,让幼儿猜想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风筝,怎样制作能体现风筝的不同种类。孩子们拿着材料看着风筝比量着、拭量着,猜想到用竹签可以做任何种类的风筝,而塑料管、冰棍棍不易被弯曲,只能做板子、硬翅、软翅的风筝。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进行了设计,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动机

三、开放式提问,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更多地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科学活动中不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去讨论、去观察、去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假设性、比较性、重新定义性、起源性、应用性、分析性问题。如“你发现什么?”“你认为怎么样?”以促进

幼儿进行多角度、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的问题还应体现发散性、趣味性、延伸性、层次性、探索性,鼓励幼儿的好问态度。例如,在一次认识沉浮的科学活动中,先让幼儿大胆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木块、铁块、橡皮泥,玻璃球等放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请你们自己记录并将给他人听。接着,我又设计了两个讨论问题情境,一是出示一个塑料空瓶放进水里,让幼儿观察,塑料瓶浮在水面上,那么怎样使塑料瓶沉下去呢?一是出示五个一样大小的红色小圆球,并告诉小朋友,其中四个木球,一个铁球,请小朋友想个办法,把铁球找出来。由于,提出的问题新奇而有趣,因此幼儿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参加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放在水里,有的说用天平称,有的说用石头敲等方法。由此,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运用激励和鼓励的语言引发幼儿的创造性。

鼓励是用语言或文字等激发人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创造性活动特别需要鼓励,因为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的思想行为,所以鼓励能给于幼儿一种肯定一种信心,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有一种协同感,能不断产生创造行为的力量,有教育家认为“学生都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意愿,创造的能力。尽管幼儿的创造是自发的,幼稚的、也没有什么社会价值,但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不要压制。要以这种创造性火花为基础,引导和培养儿童特殊的创造性才能。面对胆却的孩子,老师一声:“我知道你也会创造。”会让孩子心中的压力烟消云散。有的孩子想创造,可结果却和别人一与风接触面模一样,于是,老师可肆意夸张:“真不容易,你的某处竟和xxx都不同,很有创造性。”这样的语言会让幼儿对自己的创造能力肯定的不容置疑,他会在创造活动中竭尽全力,一次一次的实践,最终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创造、善于创造的人。当幼儿正在工作的时候,教师评论幼儿正在感受的愉快体验,或让幼儿愿意说出他的这种体验,更能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你很喜欢做那件事!”或“天哪,你已经工作这么长时间了!你想告诉我你的工作吗?”这些评论可以使幼儿知道:教师对他的工作很感兴趣,并关心他,使他受到鼓舞,对其从事的探索更加有兴趣。

因此,幼儿的科学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科学教育理念,应符合幼儿科学的逻辑和幼儿学习的逻辑。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因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而不是把成人世界中固定的、充满理性的知识塞给幼儿: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的产生是情景性的,因而需要成人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并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活动,使幼儿的创造性更持久、更深入、更能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神奇和美妙。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