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绘画创造性初探

小班幼儿的创造属于自发创造,是一种原发性过程。因为涂这个动作而引发了幼儿富有创造性的解释。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往往会造成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具有很大的行动性和自发性的。

小班幼儿绘画创造性初探

一、了解小班幼儿的特点

1.不受控制,自发性强。

小班幼儿的创造属于自发创造,是一种原发性过程。此时,幼儿的行为尚未以成就定向,其兴趣的发展是自发的,没有外在压力。在弗洛伊德看来,“原发过程是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心灵的无意识的活动方式”。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创造的自发性较强,没有特定的目标和想法,在绘画活动中,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绘画方式,直觉性较强,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没有有意的“尝试”,可以自由、无修饰地随意画,可以用任何形状、线条、色彩来代替世上任何物品。比如随意画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孩子会把它看成一个小动物、一个盘子或一个苹果、蛋糕等等;随意画上一个有色彩的点,孩子们会把它看成小雨点、小花、小草等等;随意的一条线会当成马路、小河、彩虹等等。

2.带有明显的行动性。

给小花涂色,因为习惯了涂的动作,所以将色彩涂到了花瓣外,而这孩子却大胆地告诉老师:“这朵小花受伤了,在哭呢!”一条小河的颜色涂成紫色、褐色,孩子也能振振有词。在成人看来似乎难以接受的画,孩子却给了你一个合理的答案。因为涂这个动作而引发了幼儿富有创造性的解释。

3.比较单纯。

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能力”。这就决定儿童的创造力绝对不能脱离儿童特有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而单独存在。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有时候往往不喜欢照搬照抄,比如说,成人眼中的太阳是红色的,然而有的孩子喜欢涂其他颜色,比如将太阳画成了蓝色。当然,老师首先必须肯定他的这种画法,随后再问孩子“太阳为什么是蓝色的”时候,其实答案也显得很简单:“我喜欢蓝色,要给他穿蓝衣服!白云、小草也要给它们穿蓝衣服,多漂亮呀!”

4.创造性形成于瞬间,难以捕捉。

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往往会造成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具有很大的行动性和自发性的。因此,也是瞬间的,使人难以捕捉的。

二、明确幼儿绘画刨造性的特点

1.明确: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向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美国专家来我国讲座,我们有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这个创造力是怎么教出来的?”当时那位专家感到十分惊讶,创造性能教出来吗?既然创造性是内存于主体中的潜能,那能通过幼儿的“学”,教师的“教”而来吗?创造性是主体潜能的实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是能使之由潜在、内敛走向自在、外显,而不能通过“训练”得到。所以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就应避免所谓的创造性的训练。


2.明确:幼儿创造性与绘画技能之间的互融关系。

从教育的角度讲,在幼儿尚未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就要求幼儿进行较高水平的动作协调的活动,不仅低效,而且还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小班幼儿绘画活动不应以绘画技能为重点,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但也不能将绘画技能弃之不顾。若任凭幼儿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就会导致美术教学课有过程而无结果,不利于幼儿成功感的产生和美术表现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把握好绘画的创造性与绘画技能之间的互融关系。采取“创造培养在前,技能培训置后,两者相互交融”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创造力同时改进技能,技能的提高为创造力提供广度。

3.明确:轻过程,重结果是不科学的观念。

幼儿创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幼儿理解的过程即是他创造的过程,并非接受过程没有创造。然而,教育者片面地理解创造,往往忽视甚至抹杀了幼儿在接受过程中的创造成分。例如:画《太阳》,我为幼儿准备了红、黄两种水粉色,请幼儿画太阳,从作品来看,幼儿画太阳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看起来没有什么创造性因素在里面,但活动后,利用空闲时间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太阳时,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极有想象成分:“太阳在洗澡”“太阳生小太阳”“太阳生气了”等等,这些就是他们对太阳的独特理解。

三、注意事项

1.在引题、示范时应注意给幼儿一个创造的空间。

为了避免幼儿对范例的机械模仿,我在准备的范例中有许多形式的图画表现、色彩表现,让幼儿感受到具体的形式感,同时也能体现出某一些内容,如:水粉画《金鱼》,重点引导幼儿想象出不同的金鱼尾巴形象,我出示的范例中就有8、9种的形象以供幼儿参考,在此基础上,幼儿的想象得到更深的启发。

2.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多给幼儿创造操作机会。

我们已了解小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具有行动性和瞬间性,难以捕捉,所以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应注意观察指导的及时与全面。为了提高教师的观察幅度,使其指导面更广,我们进行了小班分组教学,将全班一分为二。这样,每位幼儿的受观察受指导的概率增加50%,也就是说教师捕捉和发现幼儿创造性的机会增加50%。

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同一主题运用多种绘画材料让幼儿多次尝试,以不同的绘画材料这一客观因素促使幼儿创造细胞活跃起来。或者同一主题、同一材料,在不同环境下,其思维方式也就有不同表现。

3.在评价时应注意给幼儿一个“解释”的机会。

教师应尊重幼儿,不要急于对幼儿作品做出好或坏的评价,让幼儿自己来说,因为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察的眼光、表现方式。如画《小朋友的脸》,有位小朋友将眼睛以下的部分全涂成了绿色,看上去模糊不清,而这位小朋友在解释为什么变绿时道:  “因为他穿了绿衣服,所以他的脸也变绿了o”孩子观察得真仔细。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也就为孩子的“创造之城”增添了一块砖瓦。

同时,我还采取了“你评我,我评你”的评价方式,让幼儿不仅能解释自己的作品,也能以其自身的眼光\想法来理解他人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对不同幼儿的评价给予适当的讲评,使幼儿在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同时,逐渐提高审美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