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散发乡土的芬芳研究

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旨在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动手创作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进而加强培养其审美能力与美术艺术的创作力,最终达到通过审美的教育形式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目标。本文就主要针对民间玩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述,其目的在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我国民间玩具的民族文化特征较为突出,不仅具有玩耍、审美的基本特点,而且还有教育、陶冶幼儿情操之功能。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旨在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动手创作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进而加强培养其审美能力与美术艺术的创作力,最终达到通过审美的教育形式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目标。本文就主要针对民间玩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述,其目的在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民间玩具;作用

一、民间玩具的概述

(一)民间玩具审美价值的突出表现

1.色彩上的美感。民间玩具在色彩上的设计多为鲜明之感,具有欢乐、喜庆的基本形态,色彩多采用红、黄、绿等靓丽的颜色构成,即便使用的材料较为简单,但是在色彩的调配上基本不会太暗,同时通过色彩的选择就可以看出,人们在感情上的真情流露。不同地区会有一定的差异性。2.造型上的美感。民间玩具在设计的审美理念上,比较倾向于欢乐、祥和与美好的想象,玩具在造型设计中大部分会呈现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如:泥老虎、风车等民间玩具,自身线条的设计较为简洁,在其装饰与神情上的效果必须要用色彩的勾勒来体现。

(二)民间玩具信仰与习俗的突出表现

1.信奉的习俗。民间玩具的发展依据民间艺人自身信奉的精神载体完成创作,如:挂虎、香包等,这一类的作品自身带有节日的氛围,体现辟邪护平安的主题。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使用这一类型的民间玩具,可以影响、塑造幼儿的思想与人格的形成。2.象征的寓意。民间玩具所象征与暗示的寓意和普通玩具有所不同,它不仅起到娱乐玩耍作用,同时也表达着中华人民对艺术情感的传承,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进行过应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怀与自豪感。

二、民间玩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突出作用

(一)应用民间玩具,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玩具是每个幼儿与生俱来最早产生兴趣的物体,他们通过玩具的玩耍、观赏受到启发与联想,促进健康成长。兴趣是幼儿学习好坏的关键点,它是提高其智力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幼儿美术教育可以从民间玩具的深厚历史背景、审美特点、娱乐功能以及工艺制作流程等具体培养幼儿的兴趣。如:布老虎就是我国民间玩具中最具代表性的玩具之一,它充分体现了民间玩具稚气、质朴、简单有夸张的基本特点,色彩的调配、造型的制作都充斥着强大的张力。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中,带领幼儿进行布老虎的讲授与绘画,让幼儿了解布老虎的基本形态,在绘画中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培养其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使幼儿逐步由好奇、到爱好、到求知、再到创作力的发展,最终培养其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民间玩具,促进幼儿情感的交流

幼儿美术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的方式之一,特别对于幼儿来讲,美术教育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这就需要美术作品的美和情来感染幼儿,只有优秀的作品才可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熏陶作用。而我国民间玩具让幼儿在玩耍中感受到快乐,使得美术教育真正成为幼儿心灵的受益艺术。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着重从情感教育出发,找到其民间玩具的精华之所在,并选择具有民族特色且真实反应人民积极生活的民间玩具进行美术系统的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在启蒙阶段就可以受到正面、积极的熏陶与感化。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教师自身要具有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对幼儿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生活乐趣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利用民间玩具,加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玩具隐藏着民间艺人对世界、大自然与人类的多种感情与全面认知,表达着创造者的美神理想与审美意识形态。幼儿在各种审美活动中通过对美术作品色彩与造型的认知,从而产生一定的联想,就会不由自主的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到审美对象上,通过欣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因此,利用民间玩具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加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开阔幼儿的审美视角,加强幼儿对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认知与了解,耳濡目染的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情感,让幼儿在体验审美中感受快乐,促进健康成长。

(四)利用民间玩具,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幼儿的美术教育阶段,主要强调美术教育中创作美与审美的高度统一,同时也注重幼儿在教育中情感、认知、能力与创作活动的整体效果,甚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协调性。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开始,发展其想象力与创作力,培养自信心、自主能力与审美能力,是实施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利用民间玩具来进行幼儿的美术教育,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丰富的民间玩具为幼儿提供一种独特的学习文化意境与氛围,让幼儿在学习绘画技巧的同时感受到民间朴实的智慧,累积对审美和艺术的主观感受。

三、总结

幼儿美术教育是利用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对美术作品欣赏与创作的机会,在观察玩耍中培养其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与认知。本文主要论述了民间玩具的美感、造型等特征以及民间玩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得出利用民间玩具,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幼儿情感的交流、加强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 摘要:中国乡土美术丰富多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将乡土美术作为学校美术课程的补充,从而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是课堂教育的一种创新尝试。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具有人文性和延续性,是本土文化资源的标志,符合新课标对美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求。



关键词:本土化;人文教育;审美能力;校园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认识越来越缺乏。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乡土文化的标志,乡土美术能给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供素材。在校本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正是乡土美术的良好发展契机。重新甄选和整合乡土美术并将之融入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土美术的内容

说起乡土美术,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充满亲切感、古老、质朴且稚拙的老物件以及上面的各种图纹装饰。其实,乡土美术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某个地域范围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首先,乡土美术的内容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可以是青山绿水,也可以是高原沙丘。艺术来源于生活,大自然的美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其次,乡土美术的内容包括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大到房屋桥梁,小至生活用具,如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彩绘、木石雕刻、印染花纹、刺绣、神像;还有民俗节庆、红白喜事和宗教活动用品,如花灯、风筝、神像、观音和门神等。

二、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当前中小学使用的美术教材中,乡土美术内容遭到删减,或已经不适用。部分中小学使用的教材非本省编印,教材里的乡土美术内容是其他地区的,教师只把它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没有补充本地区的乡土美术内容。此外,部分美术教师自己不了解本地区的乡土美术,也无意了解和收集乡土美术,自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乡土美术。因此,部分中小学的乡土美术教学较为缺乏,导致学生对本地域的乡土美术知识了解甚少。笔者所在的闽南侨乡晋江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连续多年在暑期面向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举行民间绘画培训。此外,晋江还出版了民间绘画作品画册,举办了作品展览,拓宽了美术教师了解和学习闽南本地乡土美术的渠道。近年来,乡土美术在晋江中小学校的实施情况较好。

三、乡土美术走进课堂的途径

美术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并且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整合,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现有的美术教材。1.巧借多媒体在低年级班级,教师可将本地的民间传说、民居建筑、民俗物件等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乡土美术。在高年级班级,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某个乡土美术主题的资料,并制作成PPT在课内进行交流。如,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有《家乡的老房子》一课,旨在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作业,上网收集各个地方不同建筑的照片、图片、邮票等资料,然后制成剪报、手抄报等;学生也可在课前观察自己住的房子,进行线描画创作。2.组织参观、游玩教师可以尝试把美术课堂移到校外,实地开展美术教育,让学生在游玩中感受人文景观之美,寓教于乐,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通过写生、摄影、日记画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乡土美术的热爱,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爱乡情感。当地的民俗活动或文艺演出也是良好的学习契机,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观察民俗服饰、民俗用具、人物动态等,然后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创作美术作品,举行主题美术展览等。3.依托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途径,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任。把乡土美术融入校园建设,既能让校园充满浓郁的地方文化韵味,又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学校可以打造乡土美术主题文化墙,也可以在节日中发动学生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用它们装点校园,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构建精神家园。乡土美术是多元化的,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能加深学生对优秀乡土美术的认识,使学生回归自然,获得美的享受。这样既能传承与保护地方文化,又能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结论,希望通过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玩具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