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特点及反思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借助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以此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并获得研究经验”。

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特点及反思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借助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以此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并获得研究经验”。2012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收集和分析信息、不断反思和研究保教实践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提出来。事实上,当下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已经走得较远,其中有不少人特别关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社会领域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那么,作为“实践者”的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有些什么特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与高校学者的“研究文化”有何异同点?研究者带着这些问题对2012年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代表参加的“全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交流论文进行了分析梳理,重点对第一作者为幼儿园教师的99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其中,个人独立撰写的论文占77.5%,其余大多为相关研究课题的集体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研究了什么

1.聚焦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

2.重视幼儿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

3.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4.开拓研究新方向:“社会领域教育的途径与资源”

5.很少涉及“冷门话题”和基础性研究内容

二、幼儿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1.“总结类”多,“思辨类”少,研究的规范性水平有待提高

2.行动研究法受“冷落”

3.案例分析法“重叙事少议论”,个案研究极少

4.定量研究稀少,观察法使用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5.“思辨法”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6.个别研究使用了混合方法

7.文献法和教育叙事法被忽略


三、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呈现研究成果的

1.“问题解决与经验描述”的写作策略

2.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界定不清,重经验轻思维,议少叙多

对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相关讨论与建议

从现象学“文化主位”的视角来看,幼儿园教师群体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有待发掘的实践智慧,他们选择的研究方向、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呈现研究结果的方式均显示出某种异于高校学者的特点,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研究文化”。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就改进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研究水平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面向幼儿园教师开展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培训

一方面要提高职前教育阶段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在职后教育中帮助幼儿园教师熟悉并掌握各类研究方法。可重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量的观察法等实用且规范清晰的方法,引导教师逐步学习文献法、教育叙事法等,这其实也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2.幼儿园教师要努力学习做适合自身专业能力的归纳与援引,以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

许多教师既未能深入分析和提炼经验,又未能较好援引理论,导致研究缺乏理论水平。那么,究竟什么是理论,幼儿园教师开展的研究是否要建立理论,这种理论与学者理论有何差异?根据克林格尔的观点,理论是一套相互联系的概念、定义和命题,它们通过澄清变量间的关系而形成有关现象的系统性观点。这是传统科学主义的理论观,也可称作学者式理论。质的研究理论观则认为,理论即归纳的系统性概念和命题,只适用于特定情境。教师身处教育教学实践现场,在熟练掌握了研究程序和规范之后,就具备了建构理论的条件。根据理论抽象和适用程度的不同,建构的理论可分为底层理论、中层理论和一般理论。从最近发展区来看,教师建构的理论可以是底层或中层归纳式的理论。

另外,教师有时还需要援引他人理论来支持自己建构的归纳式理论,或为自身理论建构寻找视角或思路。教师在援引他人理论时要考虑该理论的抽象程度及如何将之具体化并贯彻在实践中。

3.多做反思性实践案例的记录等基础性工作

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案例运用的要求不同。质的研究常常会细致地描述案例,注重还原研究现场及其情境。教师要精选案例,若采用案例分析法或教育叙事法,案例可工笔式深描,而运用经验总结法时只需写意式描述即可。另外,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多写观察日记、教育教学随笔,多收集照片、视频乃至博客资料等,并养成对案例进行评论和反思的习惯。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