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与“草人借箭”

《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故事妇孺皆知,而且还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说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深为东吴大都督周瑜所嫉妒,被激将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草船借箭”的故事很精彩,但纯属虚构,赤壁之战中并无此事。
《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故事妇孺皆知,而且还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说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深为东吴大都督周瑜所嫉妒,被激将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按常理说这是不可能办到的。谁料熟谙气象知识的诸葛亮,第三天凌晨趁着大雾弥江,约上鲁肃,率领二十多艘扎满草人的大船逼近曹营并擂鼓呐喊。曹操多疑,命弓弩手轮番射箭。当箭射满了一侧,压得船身倾斜,诸葛亮命令各船调转船身,继续擂鼓呐喊以吸引曹军射箭。天亮后,诸葛亮将十多万支箭交给周瑜,周瑜慨叹,自愧不如。

“草船借箭”的故事很精彩,但纯属虚构,赤壁之战中并无此事。不过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的注解所言,赤壁之战五年后的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正月,孙权与曹操对峙中,倒是有过相似的一件事。此事在《魏书》中也得到了印证:“权(指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指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看来是罗贯中为了追求小说的戏剧性而张冠李戴添油加醋了。

中国历史厚重绵长,奇闻轶事层出不穷,史料记载中,与“草船借箭”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又比这更精彩的事,还真的有这么一件,在史学界称之为“草人借箭”。

唐朝中期,安禄山叛乱,叛军以破竹之势席卷中原,迫近长安,唐明皇李隆基外逃避难。眼看大厦将倾,不少地方官如“墙头草”般倒向叛军。公元756年七月,判将令狐潮围困雍丘(今河南杞县),张巡据守不降。守城官兵苦战四十余日,外无援军,内乏粮草,讯息不通,张巡苦思退敌之策。

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记载: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这篇史料译成白话文就是:

城中的箭都用完了,张巡令将士们捆扎了上千个草人,套上黑衣。晚上,将士们用绳子将这上千个草人往城下悬放,令狐潮的士兵发现有人缒城,争先恐后以箭射之。很久之后,(大概是草人身上的箭太多太重,偶有悬绳被射断而落地的,被贼兵捡到)才知道是草人,大呼上当。张巡由此得箭数十万只,白天将士们用这些箭继续与叛军对抗。又一天夜里,张巡故技重施,不过这次缒城的不是“草人”而是真人。贼兵看到后以为张巡又来骗箭,觉得可气又好笑,也就不加防备。于是张巡缒下城的这五百名死士,旋风一般杀向令狐潮的军营,潮军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张巡所部追出十多里才回城。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