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班幼儿的色彩感知与表现能力

小班幼儿喜欢色彩鲜艳、明亮的画面,而且好奇心强,乐于探索色彩的奥秘。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以下尝试:开展趣味游戏,体验色彩变化;欣赏美术作品,感知色彩搭配;结合绘本阅读,运用色彩创作;鼓励互评作品,分享用色经验,从而逐步提升幼儿的色彩感知与表现能力。

提升小班幼儿的色彩感知与表现能力

小班幼儿喜欢色彩鲜艳、明亮的画面,而且好奇心强,乐于探索色彩的奥秘。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以下尝试:开展趣味游戏,体验色彩变化;欣赏美术作品,感知色彩搭配;结合绘本阅读,运用色彩创作;鼓励互评作品,分享用色经验,从而逐步提升幼儿的色彩感知与表现能力。

开展趣味游戏,体验色彩变化

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组织绘画等美术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体验色彩的变化。这不仅能够减少美术活动的枯燥感,还能在游戏中丰富幼儿对色彩的感性经验,从而提高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些适合小班幼儿的趣味游戏或者根据幼儿自发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色彩,逐渐认识色彩的统一、对比、调和以及平衡等变化,不断提升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如在美术活动“吹泡泡”中,教师让幼儿在“吹泡泡”游戏里观察泡泡,了解泡泡在阳光下能够呈现出奇妙的色彩变化。

美术室里有许多拓印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是具有奇特形状的物体或者物体切割后得到的图形,还有玩具的零部件。小班幼儿可以将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压印在纸上,产生一幅幅图画作品。

一天,特特用玩具小车的齿轮玩“制作糖葫芦”的游戏,只见他蘸上一些红色的颜料,在纸上“制作”出许多“糖葫芦”,并且高兴地邀请教师欣赏他的作品。教师观看后马上用赞赏的语气表扬他:“你做出来的糖葫芦一定很好吃,红红的糖葫芦是草莓味的,那么其他口味的糖葫芦会是什么颜色的呢?两种口味放在一起又会变成什么颜色?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还能做出什么样的糖葫芦来。”

特特一听,马上就动手了,只见他一会儿蘸上黄色的颜料,一会儿又选用红色的颜料,忙碌地制作着“糖葫芦”。“畦,老师你看,我做出了橘子味的糖葫芦,原来草莓味加上香蕉味就会变成橘子味,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特特在制作“糖葫芦”时将两种颜料混在了一起。“哦,这真是太有趣了,红色和黄色合在一起就可以变成橙色,其他颜色混在一起一定也会发生奇妙的变化,试试做出其他口味的糖葫芦。”特特听完教师的话,又看了看他的作品:“哦,我再试试其他的颜色。”说完又沉浸在“糖葫芦”的制作过程中。很快,各种“口味”的“糖葫芦”就出现了。

在小班幼儿中有很多像特特这样喜欢玩色的幼儿,他们对鲜艳色彩的感受能力也很强,常常会将美术与游戏联系起来,而且能够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耐心,却缺乏创新意识,经常从头到尾只用单一的颜料。

为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有意识地开展相应的趣味游戏,或者根据幼儿自发的游戏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让幼儿更全面地体验色彩的变化,深入感受色彩的奥秘,并逐渐发现色彩运用的规律。如教师可以用鼓励的语言引导幼儿尝试玩色游戏,通过幼儿在游戏中对色彩的组合,激发幼儿感受不同颜料组合以及不同比例颜料组合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从而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用色经验,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欣赏美术作品,感知色彩搭配

美术作品是幼儿深入感知色彩的重要媒介,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美术作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视觉感知环境,从而引导幼儿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搭配。


在“奇妙的花衣服”活动中,教师事先准备了一幅用渲染法制成精美图案的衣服图画——图案分布均匀\色彩分明,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幅衣服的图画,大家看一看,两幅图画哪一幅更好看,为什么?”教师说完,拿出一幅色彩丰富、图案紧凑的图画。“我觉得第一幅好看些,因为可以看出图案,第二幅的图案都叠在一起了,乱糟糟的。”“第二幅图画看得我眼都花了。”“第一幅图画中的衣服颜色少一些,可是很好看”……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自己对两幅画的看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解色彩搭配的意义和方法,从而逐渐提升色彩感知的能力。

欢欢是本学期从外地转学来的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教师发现她的绘画基础很差,除了不会使用记号笔外,她对红、黄、绿、蓝等基本颜色的使用也很随意,然而她又很喜欢涂鸦,所以她的画在色彩搭配上总是很乱,画面也总是“支离破碎”的。为此,教师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些美术作品,与她一起欣赏,帮助她发现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方式,并鼓励她尝试按照作品中的色彩搭配进行涂鸦。渐渐地,欢欢对色彩搭配有了“感悟”,她的色彩表现能力也增强了。

结合绘本阅读,运用色彩创作

一到美术活动时间,总有几个小班幼儿开始“闹情绪”:“老师,我不会画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幼儿“闹情绪”的原因,另一方面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如结合绘本阅读,鼓励幼儿尝试色彩创作,引导幼儿从“不会画”到“喜欢画”和“乐意画”,从而逐步帮助幼儿提升色彩感知和表现的能力。

阅读绘本故事时,能力较强的小班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优秀绘本图画中的构图、线条和绘画方式以及对色彩的运用,即使是能力较弱的幼儿也能在阅读中获得相应的色彩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将阅读绘本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将自己阅读绘本的感受或者疑问表现出来。

在阅读绘本《大熊山》时,有的幼儿说:“小老鼠看到的是一只熊,不是山。”于是,教师请幼儿一起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山"“怎样才能让书中的‘大熊山’变成真的山”。幼儿开始创作了。森森拿着自己的画,说:“我画的是春天的山,春天,它应该是绿色的,草地上长满了草,躺上去很舒服,草地上还有五颜六色的小花。”“我画的是冬天的山,山顶上还有白雪呢。”红红说。亮亮接着说:“我画的山是咖啡色的,我是照着书画的,我觉得书中的‘大熊山’最漂亮。”幼儿将绘本阅读学习与美术活动联系起来,从绘本中寻找创作思路,并在创作中不断提升色彩表现的能力。

绘本阅读活动与美术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拓展对色彩的认识,提升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还可以将绘本内容作为美术活的内容,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促进他们色彩表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善于使用绘本故事开展相应的美术活动,为小班幼儿提供美术创作的素材,从而提升其色彩感知与表现的能力。

鼓励互评作品,分享用色经验

适当的评价是提高小班幼儿色彩感知和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尊重幼儿的色彩表现特点和想法的基础上,还应该对幼儿的绘画技能,如涂色和配色等方面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色彩感知与表现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幼儿互评作品,体验不同的色彩表现方式,分享各自的用色经验,从而帮助他们在交流、分享、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提升色彩感知与表现能力。

在“拔萝卜”美术活动中,小班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创作了“小兔拔萝卜,小猫小狗来帮忙”“大家拔了很多萝卜”等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有的造型准确、内容生动、色彩协调,有的则显得怪诞、滑稽。在分享、互评过程中,幼儿发现原来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画出不同的情境。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色彩感知和表现的条件,帮助幼儿在游戏、欣赏、创作和互评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色彩感知与表现能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