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简介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祖籍浙江诸暨。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蔡元培故居成了许多游者争相探访的景点。蔡元培祖父三代都居住在此。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这是十分正确的。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知识不能立国。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蔡元培老先生生前创办了无数的学堂,并且坚持平民教育女子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教育学家。蔡元培故居成了许多游者争相探访的景点。

浙江绍兴,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地方也是蔡元培的故乡。蔡元培祖先在明朝的时候就移居到了绍兴。清朝时期蔡元培祖父在绍兴兴建了三间祖屋,随后又扩建了五间楼房。蔡元培祖父三代都居住在此。蔡元培在去北平之前长期都居住在此故居。故居建筑至今共占地一千多平方,分为主门厅,大厅,楼房三个部分,门厅到大厅之间特别宽敞,围墙高深,整个房屋气势非凡。故居的门台是明末风格,墙由石砖和木头构成,门窗为明清装饰,以花格为主,屋瓦是黑色的墙却漆成粉色,地板青石铺成。故居内设置有蔡元培的塑像,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赠送的题匾以及其他艺术界对蔡元培赞赏创造的艺术字画等。

蔡元培故居是浙江省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也是第一个展示名人一生事迹的场所,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包括国外的游者前来瞻仰蔡元培遗容表达着对蔡老先生的怀念和敬仰。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