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的生平事件

次日何又令军警强行解散南京共产党支部,逮捕全体共产党干部。1936年6月,“两广事件”发生,粤桂军阀以抗日为由逼蒋下台,由于何应钦等施加压力,事件平息。宋美龄在信中建议蒋下令何应钦停战。18日上午,蒋鼎文由西安飞抵南京,向何应钦出示了蒋介石停战手谕。

何应钦的生平事件

寄语:何应钦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34年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

内战剿共

1927年4月2日在东路军指挥部召开反共会议,研究反共方案。何在会上极力支持主张消灭共产党。1927年4月9日,何在南京直接调兵解除了林祖涵(林伯渠)所率的第6军3个主力团武装,包围江苏省党部和省总工会,逮捕了部分革命者。次日何又令军警强行解散南京共产党支部,逮捕全体共产党干部。何的东路军26军在上海对工人纠察队进行突袭,大规模捕杀了共产党员,这就是震动全国的“四一二”惨案。这年5月,继续北伐,由蒋和李宗仁、何应钦分任各路部队指挥官。何北渡长江,遭到张宗昌、孙传芳直鲁联军反攻,何、李遵蒋之命,退到长江沿线。

蒋何矛盾

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于通电反共反蒋。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和阎锡山为首的晋系与蒋有矛盾,公开逼蒋下野。何应钦此时判断失误,以为蒋树敌太多,已四面楚歌,必败无疑。于是暗中支持桂系逼宫。这样,蒋只好下野。当白崇禧在会上要蒋离职时,蒋回顾何,而何一声不吭,蒋伤心异常,拂袖而走。蒋事后说:“当时只要他何应钦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这是蒋、何的第一次矛盾。

蒋下野后,由何、李、白组成军事常务委员会,对国民革命军实行集体领导。何、李击退孙传芳、唐生智等对南京的进攻。

1927年11月10日,蒋由日本回上海。12月10日,国民党第二届四中全会预会通过决议,敦请蒋复职。蒋复职后,于1928年2月,不与何应钦打招呼,乘何去南京,蒋直接去何的第一路军徐州总指挥部,撤消了何的本兼各职,将军队编为4个集团军,蒋自任总司令。后又经别人圆场,蒋才又委何为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重新启用

1928年10 月,任训练总监,下月又被调为裁军委员会主持工作。在国民党三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旋被任命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后又出任开封、郑州、武汉行营主任。他主持军队工作时,利用编遣、整军之法,忠心地为蒋兼并异己,扩充嫡系,南征北伐,马不停蹄。

1929年,任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在国民党“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其父何明伦去世,此时正逢蒋冯阎中原大战,何一直在前线督军,无暇回兴义奔丧,蒋深为感动,亲往设在南京的何父灵堂祭吊,并亲笔写了赞辞,使何深受感动。

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3月10日,何当上了蒋的军政部长。6月,李宗仁攻长江,何坐镇武汉指挥,将李击退;朱德、彭德怀乘蒋桂战争之机率部攻长沙,也遭到何部镇压。

1931年2月,任南昌行营主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指挥部队对湘赣地区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进行第二次围剿。但红军在15天里连打5个胜仗,打垮了他的15个师。当时蒋刚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心绪颇佳,不仅未责备何,反而任其为前线总指挥,兼国民党空军司令,蒋亲自出马任第三次围剿红军总指挥,但最后仍惨遭失败。

1932年春,任湘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但因日军进逼华北,蒋认为何与日本关系素来较好,能调和日本人口味,于是命何去职北上,出任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

1933年1月,日军占领热河,突破长城防线。何等表面上协助张学良阻止日军进攻,实质上是欲取而代之。3月12日,张学良辞职,何应钦继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秉承南京政府“一面抗日一面交涉”的国策。5月31日,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1935年7月6日,何又被迫与梅签订《何梅协定》。

此后,何遂回南京行使军政部长之权。1936年6月,“两广事件”发生,粤桂军阀以抗日为由逼蒋下台,由于何应钦等施加压力,事件平息。9月,何以军政部长身份兼广州行营主任。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拘捕了正在西安督师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当时,何等主张打,孔祥熙、宋美龄等主张和,冯玉祥、李烈钧等国民党元老出于国家民族安危,支持主和派政治解决,一连几个昼夜争吵不休。宋美龄害怕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杀掉,一再央求何答应张、杨部分要求和平解决,可是何态度坚决。12月14日,端纳带着宋美龄、孔祥熙的秘密使命飞抵西安,会见了蒋介石,并向蒋递交了宋美龄的亲笔信。宋美龄在信中建议蒋下令何应钦停战。在何等的挟持下,国民党通过了“讨伐”张、杨的决定,授何负责军事,代行蒋介石的总司令职务,何一方面与日本驻华使馆及桂系、四川联系,促汪精卫回国主持大计,对人事作出内定,一方面出任讨伐总司令,调动两个集团军向西安推进,令空军轰炸张、杨部队。

18日上午,蒋鼎文由西安飞抵南京,向何应钦出示了蒋介石停战手谕。何应钦这才罢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26日中午,蒋介石飞返南京,何应钦率员到机场欢迎,蒋介石对他特别表示亲切[renwugushi.com]。次日,南京举行了20万人参加的“庆祝蒋委员长返京大会”,蒋介石又让何应钦代表自己在大会上致答谢词,这应该说是蒋给予何应钦的殊荣。事后,蒋介石在各种场合都说到,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张学良之所以礼送他回南京,都是因为何应钦的讨伐和施加军事压力的结果。这也就是说,何应钦的讨伐给了蒋介石的面子和一个很好下的台阶。在蒋回南京后,何仍留任军政部长一职。

1937年“7.7”事变发生时,何在四川主持整军会议,即被蒋召回南京,商讨抗日大计,并出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在讨论南京战役计划时,何等多数将领主张用20个团左右兵力,以歼日军有生力量。但蒋未采纳,结果大败,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1938年1月,何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军制计划和参与各个战役的指挥,对抗日战争作了一些努力。

滇缅作战

1943年2月7日,何以参谋总长的身份,偕同史迪威等飞赴印度检阅中国远征军,3月3日返抵重庆。何此行奠定了中国军队驻印训练及远涉缅甸丛林配合英美盟军作战的基础。

1944年11月20日,何担任了近14年的军政部长职务,被蒋介石的另一亲信陈诚夺去。

1944年12月25 日,何在昆明就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统一负责西南各战区部队作战、指挥及训练,兼指导贵州全省党政事宜。

何在昆明训练由美国提供装备的36个陆军师,再次受蒋委托指挥中央军。昆明练兵集中了国民党中央军大部主力,是蒋的王牌。

1945年1月底,中国远征军攻克缅北重镇苗斯,与滇西的中国军队在滇缅公路会师。何于2月初飞赴该地,主持升旗仪式,后参与指挥了中国远征军的第二次入缅作战。3月7日克腊戍,30日与英美盟军胜利会师,第二次缅甸战役胜利结束。

主持受降

1945年3月底,何主持的陆军总司令部策定打通广州到海口的计划,遭到日军破坏;何即从4月初开始组织湘西战役,首先督率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阻敌于雪峰山,命第二方面军汤恩伯部攻击日军侧背。5月初,又令陆军全线反攻。6月2日,湘西会战结束,歼敌万余。同时,他令二、三方面军向广西进军,5月收复南宁、河池,6月克柳州,7月克龙州,复桂林。何在此期间曾飞赴前线各要点考察部队情况,将陆军总司令部由昆明推进到柳州,在南宁设指挥所。当何在南宁行署按计划向广州和雷州半岛进军时,8月10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2日,何由南宁飞赴昆明与美军作战司令麦克鲁交换处理日军投降意见;13日飞赴重庆,参加中美最高幕僚会议,听取对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计划及意见,其后核定有关事项并对各部队下达准备出发命令;20日飞抵湖南芷江四方面军王耀武部;翌日,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到达芷江,接受何给予的有关投降事宜备忘录。27日,何令前进指挥所人员飞往南京,何亦乘飞机到恩施、安康、西安、遂川、南城等地视察,并对各战区司令长官指示处理受降事宜。

1945年9月8日上午9时,由8架战机护航,何应钦乘坐“美龄号”飞机从湖南芷江飞临南京,布置第二天的受降仪式。第二天上午9时9分,在南京原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受降仪式开始时,坐在受降席上方的是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及陆、海、空军上将顾祝同、陈绍宽、张廷孟等5人;下方投降位置上是日本驻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参谋长小林线太郎中将,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和舰队司令官福田中将等人;东西两侧观察席上有美国军官和中外记者,中国官员汤恩伯、李明扬、郑洞国、廖耀湘、谷正纲等人。日军参谋长把日军的编制、人数、装备、驻地等清册双手捧交给何的参谋长肖毅肃。肖用一只手接过清册。接着是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冈村两腿立正,弯腰低头,双手将降书送到何手里。

当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不但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而且也代表东南亚战区盟军,包括苏、越、朝、缅、泰等国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何一生中最值得炫耀出尽风头的事,是他一生中的顶点。

在主持日军投降大典之后,何应钦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以德报怨”方针,尽可能地少刺激日本战犯和战俘,以便能拉拢日本政界。侵华日军中,有145人被处死刑,400余人判徒刑。

因病去职

194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成国防部,何受陈诚等排挤,失去了参谋总长和陆军总司令两个重要职务,而由陈诚和白崇禧分任参谋总长和国防部长,何仅任小小的重庆行营主任一职。被蒋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一年多后,因国内反共战场吃紧,何奉召回国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8年5月31日,改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打击下,以翁文灏为首的国民政府内阁总辞职,何抱着“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痛苦心情,不顾蒋和黄埔系的挽留,住到上海江湾陆军医院割痔疮去了。

1948年底到1949年末,三大战役以共产党胜利告终,中共解放军直逼首都南京。蒋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任代总统。何考虑到如跟李在南京,势必引起蒋的疑虑,遂以“避寿”为名去杭州。蒋深为感动,于3月12日何60岁生日前夕,派亲信张群,携其亲手题写的“安危同仗,甘苦共尝”寿轴,及一封情辞恳切的亲笔信交何,要何出任李宗仁政府行政院长,以便牵掣桂系。何感激涕零,明知临危受命组阁无异于跳火坑,但为报蒋“知遇之恩”,于3月23日当上了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

何当上行政院长后,提出了先签停战协定再行和谈的主张,以便依托长江天堑隔江而治,保持江南半壁河山以图后计。但国共和谈最终破裂。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灭亡。5月13日,何应钦内阁在广州集体辞职,把烂摊子甩给了阎锡山的战时内阁,他自己则先到香港,后到台湾。

晚年冷落

何随国民党残兵败将逃到台湾后,寓居台北牯岭街,自称闭门思过,不闻政事。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又当上了总统。何备受冷落,被排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只任一席中央评议委员;军队中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官场失意,但他仍以民间方式继续为蒋效力。他发起组织了中日文化经济协会,当了几年常委,便一直任会长;他又恢复了中国童子军总会,一直挂副会长头衔(会长为蒋介石);他又是台湾道德重整会会长,前后十次出国进行国民外交。八十年代后,他还当上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

何晚年的公事无非是开会应景,发表讲话,参加证婚、剪彩、葬礼等。其余大部分时间是打桥牌、打猎、打高尔夫球、栽花种树等。随着年迈体衰,特别是反攻大陆的希望破灭,何的注意力也逐渐从军事转移到台湾经济文化建设上,提出不少建议,对台湾经济文化繁荣非常关心。

何应钦晚年反共之志不改,依然坚持三不政策。其妻病故后,他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980年4月90大寿时,著名国画家张大千根据他平日的描述,精心画了一幅《泥凼风景图》作寿礼相赠。在众多或华贵、或荣耀的礼品中,他甚爱这幅少小记忆里的山水图。

1986年4月,何应钦中风,被送进医院。

1987年10月21日上午,心脏衰竭停止呼吸,享年98 岁。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