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稼先的感人故事:研究原子弹20元奖励

关于邓稼先的感人故事:研究原子弹20元奖励“中国耻辱”杨振宁曾问民族英雄邓稼先:研发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10块钱,曾经是原子弹、氢弹研发计划参与者的最高奖励。那年,邓稼先29岁,许鹿希25岁。不巧的是,当天,邓稼先有个很重要的会。邓稼先为了满足爱妻的愿望,去找展览处的管理人员求情。

关于邓稼先的感人故事:研究原子弹20元奖励

“中国耻辱”杨振宁曾问民族英雄邓稼先:研发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

邓稼先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10块钱,曾经是原子弹、氢弹研发计划参与者的最高奖励。

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整个科研组获得的总奖金才一万元,分为10元、5元、3元的级别发下去,邓稼先得到了最高奖金——10元。

杨振宁听后十分吃惊,原子弹、氢弹研发计划参与者的最高奖励竟然如此可怜,自己随便一个小项目的研制奖金也是这个的数十倍,百倍!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先祖邓石如是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

他的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朱光潜先生齐名的美学学者;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共享"南宗北邓"之美誉的“北邓”,并且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相交甚好。

母亲王淑蠲平日里主要负责照顾邓稼先和其他三个孩子。

邓稼先5岁的时候,就上私塾,念《尔雅》、《诗经》等,各种文学经典张口就来。

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并与比他高两级、同在清华园内生活的邻居杨振宁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机智灵巧的杨振宁,人称“机灵鬼”。忠厚老实的邓稼先,绰号“邓老憨”。

抗战爆发,后来北平沦陷,日军大肆庆功。

由于父亲邓以哲身患肺病,无法长途跋涉,因此他们一家滞留于北平。

崇德中学是英国人开办的,侵占北平的日本鬼子,也没有阻止其继续上课。

终于还是在1940年出事了,邓稼先公开反对日伪“北平市政府”强迫学生参加“庆祝日本皇军”的活动,还当众撕碎日本国旗,还在旗上狠狠地踩了一脚。

邓稼先的老师看到此情此景,担心会给邓稼先招来杀身之祸,

急忙找到邓父:你还是让孩子尽早离开北平吧!

在这紧要关头,杨振宁的亲笔信也从昆明托付同学捎来。信中,杨振宁督促邓稼先尽快离北平,到昆明报考西南大学,以做抗日救国的长远之计。

1940年5月夏,邓稼先在父亲安排下,未读完高二大,便跟随大姐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抗日的大后方云南昆明。

在临别的时候,邓以蛰叮嘱自己的儿子:“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选择了物理系,潜心求学,无问西东,就此做好了为国奉献一生的准备。

西南联大虽然深处大后方,相对的安全一些,那也只是相对而言。

那里的生活条件不是一般艰苦:简易的学生宿舍四处漏风,吃掺着沙子的碎米。

日军的飞机还经常对学校,进行狂轰滥炸!

有一次,防空警报拉响了,大家都跑进了防空洞,杨振宁迟迟不见邓稼先的踪影。

于是又跑出来找,原来邓稼先仍然坐在学校门口附近的露天木凳上着迷的看着书,杨振宁赶紧把他拖进防空洞。没过多久,刚刚邓稼先看书的地方,已被炸成了坑。

事后,邓稼先还幽默地向杨振宁开玩笑说:“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振宁兄堪称在我身边建造‘浮屠’的专门家了。”

在西南联大,原本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的邓稼先,多了隐忍和内敛。

他憋足了一股劲,发疯了一样刻苦学习!本就天资聪颖,再加后天的刻苦努力。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

而邓稼先选择联大,选择物理系,使其具备了很大的优势:

一、物理系超豪华的师资阵容: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饶毓泰、周培源、吴大猷、王竹溪等这些大师、名师指点迷津,少走了多少弯路;

二、大姐夫、光谱学家、物理教育家后来做了物理系主任的郑华炽教授,有了教授姐夫的经常指导,邓稼先获益良多。

三、挚友杨振宁早已入学西南联大,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很多帮助。

在这里,邓稼先潜心学习,为毕生所从事的研究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抗战胜利后,顺利毕业,后回北平,受聘担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也许,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吧。

当邓稼先在为北京大学医学院的物理课担任助教时,18岁的许鹿希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并成为他的学生。

邓稼先身材高大,很年轻,很热心,学识渊博,亲切和善,物理课讲解的非常好,对同学们有问必答;

而许鹿希学得认真,成绩优异。

两人不仅对彼此的印象都非常好,而且还也看也眼熟,似曾相识。

原来这就是童年时候的邓家小哥哥。

此时的邓稼先想的是科学救国的志向: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

而许鹿希也深受母亲的影响,以成为有知识的独立女性为目标。

所以两人并未确立恋爱关系。

在北大,邓稼先还认识了一位是物理系大二学生于敏,两人却相见恨晚,一见如故。

时隔二十年之后,两人再度相逢,从未留过洋的于敏,与邓稼先一起为中国的氢弹研制立下汗马功劳!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出发之前,他征求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芝加哥又近。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

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临行前,邓稼先只留下一句:“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

一般物理系的硕博连读4、5年都不一定能毕业,而邓稼先1948年10月入学,到完成了题为《氘核的光致蜕变》的博士毕业论文,稼先仅仅只用了22个月,于1950年8月20日获得博士学位。

这一年,他26岁,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娃娃博士”。

邓稼先在物理学上的出色表现,令美国教授刮目相看,

教授不无赞许地说:“假以时日,你一定能摘取诺贝尔奖!”

可是,谁也没想到,在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邓稼先马上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他要放弃美国科研的优越环境,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到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美国的优越相比中国的清贫,哪条路会通向荣华富贵显而易见,

可这个只知救国的“傻小子”,竟然直接选择了回国,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

1950年9月,从美国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合影于甲板上。

回国后,他就和老师王淦昌教授、彭恒武教授一道,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工作。

有人问他带了些什么回国,他说带了几双当时中国还不生产的尼龙袜子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他在中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之后发表多篇原子核论文,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53年,他们才正式结婚,主婚人是吴有训先生。

那年,邓稼先29岁,许鹿希25岁。邓稼先是中科院数理化部的副学术秘书,许鹿希是北京医学院的老师。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相亲相爱,一起度过了五年的幸福时光。

邓稼先虽然是理工男,但骨子里却有着文人的浪漫多情。尽管工作繁忙,却依然尽最大努力为家人创造一些浪漫的时光。

许鹿希后来回忆说:“邓稼先总能有意无意地为家人创造一种幸福感。”

有一次,颐和园有一个菊花展。邓稼先与许鹿希都是资深花卉爱好者。不巧的是,当天,邓稼先有个很重要的会。

4点钟会开才完了,他又赶紧叫上许鹿希直奔颐和园,拼命地往颐和园赶。可惜,等他们赶到那儿,菊花展览室刚好要关门。

许鹿希很失望。邓稼先为了满足爱妻的愿望,去找展览处的管理人员求情。一番软语相求下,管理人员竟然被邓稼先打动,同意他们进去了。

那天,菊花展览破例为他们延长了一小时。

他们都喜欢在月光下漫步,有一次,他们在沐着月光,闻着花香,邓稼先说:“我们如果永远这样多好[renwugushi.com]。”这句话,许鹿希直到80岁的时候也仍然记得。

幸福接踵而至,1954年女儿典典出生了,大名邓志典。两年后儿子平平出生了,大名邓志平,四口之家,其乐融融。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钱三强把34岁的邓稼先叫到办公室,进行了一次秘密的谈话。

钱三强用略有幽默感的语调说:

“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

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稍一沉吟,马上明白——国家要研制原子弹。

这项工作之艰巨、自己后半生将为此付出的代价,一切的一切,在当时他都不得而知。

那天夜里夜,他的事业、家庭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回到家,稼先告诉妻子鹿希:“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

“这不能说。”

“做什么工作?!”

“这也不能说。”

“你把信箱的号码告诉我,我给你写信。”

“不能通信。”

这一年,邓稼先34岁,妻子许鹿希30岁,两个孩子大的4岁,小的只有2岁,

那一晚,他们俩彻夜难眠。

临走时,稼先只对妻子只说了两段话:“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

当时聊到了十几年前,国家备受侵略者蹂躏、日本的飞机肆无忌惮轰炸的情景。往日的情景或许触发了邓稼先。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

“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我支持你”

从此,邓稼先“消失”了,就连亲朋好友都不知他是死是活。

我支持你,这4个字,说来容易做来难,为了这4个字,苦苦等待28年;在他去世后,为了完成《邓稼先传》,苦苦走遍大江南北,寻访一百多位丈夫的同路人,最终才完成这本书的出版,正好又经历了整整28年!

很快,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他就像是消失了一样,再没有出过国,再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再没有公开做过一次学术报告。

他白天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

在原子弹研究初期,邓稼先的研究是有苏联专家帮助的。但仅仅几个月之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所有专家。

苏联人说中国人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断定中国人搞不出!

就这样,邓稼先带领着22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以手摇计算器和算盘为工具,夜以继日的计算着一个又一个庞大的数值。进行了上万次的方程式推算,邓稼先跟同事们一起,披一件黄大衣,累了就睡地板!

计算的纸张从木板到天花板,然后用麻袋捆装,堆满了整整一房间。每一个数值都要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一个关键数据算一遍,计算一个模型,要上万个数据,有一个错的话,整个计算就会全部作废。

有时为了演算一个数据,算一次,要超过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

即便算出了最终的数据,还要再请物理学家重复估计,直到确定数值,常常是工作到天亮。

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他的结论,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工作照,左边三人从左至右: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右边中间是邓稼先

1962年年底,由周总理担任主任的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

从全国13个部门抽调了一万五千人的施工队伍,举全国之力支持原子弹的研发、爆炸工作,

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人称“争气弹”!

1964年的9月,邓稼先母亲患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

为了不让丈夫遗憾终身,许鹿希破天荒地找到邓稼先的领导。领导却说:

“这个时候,无论有天大的事,邓稼先都不能回来。”

1964年10月16日,东方向世界发出一声巨吼,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此时的许鹿希,隐约的知道了丈夫的事业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其威力相当于300万吨的TNT炸药,是第一颗原子弹的150倍。

要知道,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是6年零3个月;法国是8年零6个月。

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远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浩劫来袭,邓稼先及其家人也未能幸免于难,当时还不满15岁的女儿,就被下放到内蒙古建设兵团;邓稼先本人也被揪出来批斗(此时氢弹还未成功,在这样困苦的情况下,邓稼先还是成功了)。

即使氢弹的成功,未能抵挡的住迫害。

形势越来越严峻,1971年,他再次被围攻,甚至有人扬言搞死他,情况十分危急,连他本人都已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已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首次应邀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访问的时候,给周总理列了一份朋友名单,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邓稼先!就这样把邓稼先从死亡的边缘来回来了,旧友重逢。

其实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世界上很多的报刊上,有的再三提到是邓稼先领导此项事业,还有的说是美国物理学家寒春参与研制,反正众说纷纭。

杨振宁心中也有此疑问,但却不知如何开口。

直到返程前,杨振宁问:“稼先,我在美国听说,有一个叫寒春的美国人曾经参与研制中国的原子弹,这是真的吗?”

这句话问得非常有深度,邓稼先为难极了,该怎么回答呢?说没有吧,那不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了吗?这样就违反了保密纪律;

如果说不知道,可是两人几十年的交情,他又怎能欺骗这个比亲哥哥还要让他尊重想念的老朋友呢?!情急之下,邓稼先只好说:“这事以后再告诉你。”

从机场回来后,邓稼先立即向上级请示。最后周总理明确指示:要让邓稼先如实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周总理的指示内容是在深夜里电话传达给邓稼先的。邓稼先放下电话后激动不已,立刻穿衣起床,连夜写信。

第二天,杨振宁当即看了邓稼先的信,知道在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过程中,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

他的老朋友成功了,祖国成功了!

杨振宁3救老友邓稼先,这就是问什么有人曾经当面骂杨振宁时,会受到邓稼先的怒斥:

“谁允许你们这么骂我的哥哥!是的,没有杨振宁哪来的民族英雄邓稼先。”

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32次亲历现场,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

成功的背后,是一次次绝处逢生。

1979年,有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他心急如焚,要跟着防化兵一起去找,却对身边年轻工作人员说:“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当基地的领导立即拦住了他,厉声说道:“老邓你不能走,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的值钱。”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返回基地见到领导的第一句话是:“平安无事”。

但是,他却有事……

他直接触摸了核弹,被致命的核燃料放射性钚239直接侵入体内。

也许是自知命不久矣,一向不主动拍照的邓稼先,在离开前,却拉着同事合影。

回北京后,大家强行让邓稼先去医院体检,体检报告显示,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有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可邓稼先依旧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埋头工作。

1985年,这是邓稼先最后一次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后,邓稼先仍想参加会议,被医院强制住院。面对自己妻子以及来看望自己的国防部长张爱萍,邓稼先平静地说:

“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1986年6月24日,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

报道介绍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研制我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与爱人许鹿希分别28年,隐姓埋名,艰苦奋斗,为祖国奉献了一生的光辉岁月。

而此时,在解放军301医院南楼5层的16病床上,虚弱的邓稼先正躺着接受输血。他的生命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许鹿希在病床边,为邓稼先念着刊登了他奋斗岁月的特别报道,念着念着,她的声音哽咽了,邓稼先的身体在床上缩成一团,许鹿希知道,晚期癌症疼痛的频繁复发,像个恶魔一样又开始折磨自己的丈夫了。

而作为医学教授的她,对此却束手无策......

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撑起虚弱的病体,接受了全国劳模的奖章和证书。

仅仅过了12天,1986年7月29日,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全身大出血逝世。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许鹿希紧紧地抓住丈夫邓稼先的手,悲痛地说:“你的血流尽了!”

在她绝望的哭泣中,丈夫邓稼先的手慢慢地冰凉了。她不相信地问:“20多年的等候,就是这样吗?”

苦等28年的坚守,只换来363天的相处,那一年邓稼先62岁。

两弹元勋邓稼先临死之际最后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拉得太远……”3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邓老的遗言,仍然泪如泉涌,心海难平。每读邓公事迹必哽咽!邓公您好!是您让我们不再惧怕美帝的核讹诈!是您让我们有了自信和尊严!

要说伟大,科学家里面邓公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邓公去沙漠时,连妻子许鹿希都没告诉!钱学森的妻子是知道钱公去处的,原子弹爆炸失败,他是第一个冲进试验区寻找爆炸碎片的科学家!为了两弹一星费劲心血,奖金只有20元!而且没有半点怨言!因为被辐射,受尽折磨,临逝世前最后一句话竟是“不要让人家拉的太远……”!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