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领导国民党时期的政治斗争

然而,李登辉并未就此停步,而是加紧对党内非主流派的打压。国民党也因此真正成了李登辉的政党。国民党长期推行专制统治,几无政治民主可言,“民主化”成为岛内民众向往的目标。1991年4月30日,李登辉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次日起终止“动员戡乱时期”。

李登辉领导国民党时期的政治斗争

寄语:1987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接任“总统”之职。但国民党派系林立,关系复杂,特别是一些元老重臣,根本不把李登辉放在眼里。李登辉为了站稳脚跟,掌握党政军大权、建立自己的权力班子,开始了大清洗动作。

政治斗争

刚开始,李登辉在宋楚瑜的帮助下,压住宋美龄等元老派与非主流派的进攻,使自己顺利当上国民党代理主席。接着,又利用非主流势力的内部矛盾,在1990年以承诺帮助林洋港竞选下任“总统”,使蒋纬国等人意图从李登辉手中夺权的计划功亏一溃。

之后,李登辉又以让李焕担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之职,使李俞(俞国华)相争,宋楚瑜也因此升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不到一年,又通过让郝柏村出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将李焕赶下台,并让郝释出兵权。

两年多后,李登辉又借助岛内反对势力,让他们举行游行示威等活动,造成民众反对郝柏村的印象,同时,唆使党内亲信多方发难。1993年初,郝柏村黯然下台,李登辉的亲信连战又顺利接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

尽管仅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但李登辉已将党政军系统的政敌逐一收拾。然而,李登辉并未就此停步,而是加紧对党内非主流派的打压。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重镇“新国民党连线”不甘受制,被迫于1993年出走另组新党。

此后,李登辉又通过多次改组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将自己的亲信逐步安插到“部长”职位,进一步排挤非主流势力。1996年,李登辉一反过去对林洋港的承诺,亲自出马竞选“总统”,使林洋港、郝柏村、陈履安等人负气出走。国民党也因此真正成了李登辉的政党。

1997年,李登辉又使“精省”案得以“修宪”通过,意图使通过直选当上台湾省长的宋楚瑜失去政治舞台。

此外,李登辉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还以分阶段“修宪”的方式,将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台湾地区司法管理部门负责人、台湾地区监察机构负责人、台湾地区考试机构负责人等要职的任免权集中到“总统”即自己的手中;将“大法官”、“监察委员”和“考试委员”的提名权归于自己。

同时,李登辉还提高了监督机关对“总统”弹劾罢免门槛,使自己根本不受制衡的约束。这样,李登辉就通过权谋最终成为岛内的“新威权”。

政治改革

李登辉上台后,为了获得岛内民众的支持,提出了两个口号:一是“本土化”。由于蒋氏父子所信任的人都是外省籍,李登辉利用本省籍长期受压、盼望“出头天”的心理,把国民党定位为“外来政权”,极力煽动省籍矛盾,以便为自己独揽大权做准备。二是“民主化”。国民党长期推行专制统治,几无政治民主可言,“民主化”成为岛内民众向往的目标。

1990年5月20日, 李登辉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声称, 将于最短时间内宣告终止“动员戡乱时期”, 恢复“宪政体制”的正常发展;以两年为期,修订所谓“宪法”中有关“中央民意机构”、“地方制度”及“政府体制”等问题的规定,由此揭开了台湾当局“宪政”的序幕。

同年6月28日至7月4日,国民党主导下的台北朝野各界人士142人在台北召开了“国是会议”,就宪政改革和大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磋商。

1991年4月30日, 李登辉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次日起终止“动员戡乱时期”。 5月1日, 李发布“总统令”公布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于5月1日起生效。

1991年底,李登辉迫使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自动退职”,并举行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从而废除了台湾的“万年国代”。

同年12月底,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正式选出。第二届“国大”第四次会议于1994年7月29日完成第三次“修宪”,决定“总统”不再由“国大”选举,而改由“公民直选”。台湾地区立法机构也在同一年通过“省县自治法与直辖市自治法”,允许“台湾省省长”以及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直选。

1997年,李登辉再次通过“修宪”实现“精省”,为行政区划的“台湾化”拉开了序幕。此后,又以修改法律的方式,将台湾领海确定在台澎金马及其附属岛屿。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