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散文作品精选三篇

肖复兴散文作品精选三篇导语:肖复兴写着普通人的形象,不是用平面的、静止的单一写法,而注意生活的纷纭复杂与人物多样的性格,给读者一种立体感。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肖复兴散文,希望你们喜欢。对于生活,女人着眼于眼前;而男人则着眼于未来。只不过,男人和女人已经没有了这种宗教意识。

肖复兴散文作品精选三篇

导语:肖复兴写着普通人的形象,不是用平面的、静止的单一写法,而注意生活的纷纭复杂与人物多样的性格,给读者一种立体感。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肖复兴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篇一:《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

小铁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妈妈出门。问他去不去,他摇摇头,一个人闷在家里,晚上,我们回到家,他问我:你发现咱家有什么变化吗?我望了望四周,一切如故,没发现什么变化,他不甘心,继续问我:你再仔细看看。我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倒是他妈妈眼尖,洗脸时一下子看见脸盆和脸盆旁边的水管上贴着小纸条,上面写着脸盆和水管的英文名称。

我这才发现屋子里几乎所有的地方,柜子、书桌、房门、厨房、暖气、音响、书架……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面都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称,每一张小纸条剪得大小都一样,都是手指一般窄长形的,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看到他很得意地望着我笑。不用说,这是他一下午忙碌的结果。我表扬了他。那一年,他对外语突然有了兴趣。他就是这样开始外语学习的。他所付出的努力一般是在家里,是默默的。他贴满在家里的小纸条,仿佛是安徒生童话中神奇的手指。他抚摸着那些东西,使得那些东西花开般地有了生命,和他对话,彼此鼓励,让枯燥而艰苦的学习有了兴趣和色彩,有了学下去、学到底的诱惑力。

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夸奖小铁聪明。读中学时,他的老师当着班上的同学表扬他,说:只要肖铁想学好哪一门功课,他总是能把它学好。大学期间,同学们也都认为他很聪明,都说他总是很轻松地就把学习学好了。我应该庆幸的是,小铁一直很清醒。每当别人夸他聪明时,他从来只是笑笑,没有骄傲而忘乎所以。他知道要论聪明,比他聪明的同学有的是,比如当时他最佩服的同学男的任飞、女的刘斯庸,后来都考上了清华大学。他所要做的就是认真,而且重复,把要学的东西弄得牢靠扎实。

当别人夸奖小铁聪明时,我当然很高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但是我很清楚,孩子是以他的刻苦取得他应有的成绩的。

有一次,和另外一所学校的同学开座谈会,有个同学问他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他回答说:没有别的好办法,就是得学、得背。比如历史,高考前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之前,我已经把书从头到尾背了三遍了,而且要注意背那些图边上和注解的小字,要背得仔细,才能万无一失。

那天座谈,我坐在他身边,听到他的话,我很高兴,比他取得好成绩还要高兴,也许,只有我知道他是如何刻苦的。小学毕业时我整理他书桌的抽屉,光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三年的作文练习的草稿,就装满了一抽屉,每一篇都改过不止一遍。小学毕业准备考中学,他把所有要背的准确答案都录在录音机里,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把录音机打开,一遍又一遍的听,哪怕是睡觉前那一点时间也绝不浪费。而光他抄写别人文章的本子,所做笔记的本子,不知该有多少,虽然许多本子都只记了半本就扔下换了新本子,尽管我批评他太浪费了,他还是愿意一个本子一个内容,频繁地跳跃着他的新内容。

有时候,他很贪玩,读中学时最迷恋的是NBA,哪怕考试再忙,电视只要有NBA的比赛,他是必看不误,你怎么说,他也是雷打不动。为此,我和他发生过冲突,你想想,都快要考试了,他一个大活人还在整晚整晚看电视,做家长的心里能不慌?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是个听话的小羊羔,到了晚上都要赶进圈时去学习,不要受外面的种种诱惑,外面净是大灰狼,冲突到了极点,弄得他哭着对我说:我什么时候因为看NBA把功课耽误了?我现在看电视耽误的时间,我会安排时间补回来。

现在,我相信他了,他读大学期间,时间更紧张了,偶尔回家一趟,或是陪他妈妈逛商店,或是陪我聊聊天,其实都是很耽误他的时间的,我知道我们大人的时间显是越来越慵散了,但孩子正是忙的时候,而且,我发现我变得爱唠叨了,也许好不容易看到孩子回家一趟,总想和他多说说话,便缺少节制。而他变得懂事了许多,从来没有不耐烦过,总是放下手中的书本,听我没完没了地说。听我说完之后,他会对他妈妈开句玩笑:妈,你看我爸又耽误了我的时间,我得晚几个小时了。

有一次,他让我帮助我买盏应急灯。说晚上过11点,宿舍就熄灯了。我劝他少熬夜。他说同学都这样,每个人的床上都有一盏应急灯。应急灯要是妨碍同学了,他会骑上车跑出校园,到学校旁边的24小时永和豆浆店,买点吃的,就开始温书,一坐就是一个通宵或半夜。

虽然,我不赞成他熬夜,但我赞成他刻苦、努力。在智商方面,孩子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关键在于每个人付出的努力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要知道,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外表可能闪闪发光挺好看,但包裹在里面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重要的东西就是刻苦。

大三的一天晚上,小铁来电话告诉我和他妈妈:英语六级成绩出来了,我得了89.5分。他知道做家长的就是一根筋只认成绩,他很遗憾地说:就差半分。要不就九十分了。这个成绩是他们系里的第一。他的英语四级考试也是全系第一,得了92分。

我忽然想起初二时他贴满在家里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那些小纸条。

大四的那一年,他考了托福和GRE,成绩分别是647和2390分,考得都不错。都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更是家长的命根,做家长的只有看着分才踏实,我也一样,未能免俗。

我再一次想起初二时他贴满家里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那些小纸条。

前两年搬家的时候,我发现厨房、房门、厕所……好多地方居然还保留着那些小纸条,只是颜色已经变得发黄,但蓝色圆珠笔写的英文字迹依然清晰,好像岁月在它们的上面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十年过去了。孩子如今已经在美国读书。他的房间空荡荡的,却总能发现他的茶杯或玩具的背后贴着当年他写着英文的小纸条。就让这些小纸条一直保留着吧,保留着那一份回忆和感情。

篇二:《男女诗篇》

一事当前,尤其是困难或恼怒的事———

女人容易皱眉头;男人容易动拳头。

女人首先想的是没法办;男人则想的是怎么办。

男人爱用脑子干事,就像电脑遥控朝着既定的目标;女人爱用感情处事,就像海葵伸出众多触须盲目无着。

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

感性的,可以激情如火,火却可以漫天燃烧,也可以熄灭如灰;理性的,则是恒定的天空,无论日月星辰如何起落,霜晴雨雪如何变幻,天空总是横贯在头顶不变的。

认识这个世界,男人靠的是头脑;女人靠的是血液;投入这个世界,男人用的是思考;女人用的是生命。

和这个世界相联系,男人凭的是意志;女人凭的是感觉。

情到深处,女人一般爱对男人说:“我是你的!”而男人一般爱对女人说:“你是我的!”

对于爱,男人憧憬于征服;女人满足于献身。

走进公园的一角,女人就会赞叹地说:“啊,这公园真美!”走出公园之后,男人却会不以为然地说:“还有比这更美的公园呢!”

对于生活,女人着眼于眼前;而男人则着眼于未来。

崇拜力量和美,是现今男人和女人身上共存的人类一种原始宗教形态。

只不过,男人和女人已经没有了这种宗教意识。

男人只有在女人身上找到对美的崇拜;女人只有在男人身上找到对力量的崇拜。

女人可能接近美;男人可能接近力量;但男人和女人都不是各自的宗教的殿堂,便不可能再接近宗教。

男人的心,可能是风雪中的平原,坦荡无垠,能够承受住风雪的吹打;女人的心,可能是雪原上高耸的山峰,不仅能够承受住风雪的吹打,而且能够达到接近太阳和月亮的路。

这就是为什么女人拥有着哺育人类的高耸乳房,而男人的胸脯只能是平坦坦的原因。

女人如水;男人如石。

水,可以千曲百折,千姿百态;石,却是始终如一,巍然屹立。

水,可以围绕着石流转回旋;山,却不会如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男人在女人的怀抱中能够长大;女人在男人怀抱中可以缩小。

常在女人面前故作刚强的男人,很可能真正到了需要他刚强的时候阳萎;常在男人面前故作天真的女人,很可能天真只是一道面具,真正的天真早已沦丧。

女人以自己的生命和感情唤醒男人;男人以自己的生命和感情唤醒世界。

虚荣和愿望常常是姐妹;自卑和自尊常常是兄弟。

女人的虚荣,常常是愿望的贫穷和愿望的渴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男人的自卑,常常是披在心底对自尊向往的一件外衣。

回家爱把拳头打向孩子的男人,一般在外面都是软弱的。他把在外面的屈辱,撒向了比自己软弱的孩子。

常说男人的占有欲望最强,其实是错误的。

女人的占有欲望才最强。曾有人进行过这样的观察:当女人看到一朵漂亮的鲜花,她第一想把花摘下,第二想把花戴在自己的身上或头上。

而对于美,男人更在于欣赏和震惊,不在于非得占有。

常看到书和杂志爱以女人做封面。

其实,女人一般只是一本书的插图;男人才是书的内容;而封面是归属于时代的。

把男人当做自己手中的拐杖的女人,拐杖在女人的梦中能够长成一棵开花的树;把女人当做自己手中拐杖的男人,拐杖很可能有一天会成为惩罚自己的棍棒。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谁也不要幻想或自以为是想象自己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够所向无敌打开世上所有的锁。

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能够打开对方这一把锁,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女人生来就是要找依靠的。尤其是当一个自以为原来很坚强的女人发觉自己很软弱的时候,更需要一个男人支持,便像一株小草需要一座大山支撑一样。

女人最易受时代和时尚裹携,常常表现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服装,一是婚姻。

服装,追逐时尚的时髦;婚姻,紧跟时代的潮流。

男人往往把感情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拿得起,放得下;女人往往把感情视作生命的全部,拿是拿得起,放却放不下。

有时,女人的心是无底洞,欲壑难平。

有时,女人其实需要得很少,就像金笔尖上那一点点金,即可写出淋漓酣畅的文章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男子汉的呜咽,便在关键时刻能如一把刀子,割动再硬女人的心。

女人有泪经常弹。一个女人的眼泪,便如秋天树上的落叶一样再多也不值钱。

不善言词,并不是什么缺点;花言巧语,并不是什么优点;

人类发明并创造了语言,发挥了一些什么,也遮掩了一些什么;在表达感情、阐述思想、倾吐内心方面,语言并不是一切;真诚朴素,永远是语言的内核,或者说是比语言更为重要的灵魂。

满树缤纷的花朵,可以令人眼花缭乱,有时往往却不抵欧.亨利的那最后一片叶子更让人心动而难忘。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如此[renwugushi.com]。男人和女人之间,美好而难忘的境界,有时候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沉默的男人,是一座大山,他让女人感到力量和安全感,而向大山走近。

夸夸其谈的男人,是一个喷泉,他让女人感到湿润之后,又怕被喷出的水花淋湿,而渐渐离开喷泉。

古典的爱情,时下让许多人贻笑大方。像梁祝一样,听听音乐可以;像罗米欧与朱丽叶一样,看看电影可以;无论男女,傻兮兮真的把那一份爱当成命一样重要而共赴生死的,越来越少。

爱,已经下凡到人间,从沐浴在王母娘娘的瑶池下到了公共澡堂子。

男人像是三角板,女人像是圆规。

无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集体,要想画出理想的图纸来,需要三角板和圆规的配合。

有了男人的三角板,女人才可以外圆内方;有了女人的圆规,男人才可以内圆外方。

一般而言,男人和男人之间,可以把友谊维持持久,尽管平常很淡,淡如清水,并不浓烈。女人和女人之间,这样持久的友谊很难。她们很容易好起来像是一个人,坏起来却可以立刻形同仇人。

所以,世界上,最伟大的友谊可以存在于男人之间,却很难在女人之间找到。

女人靠乳房可以哺育孩子,也可以哺育整个男人;男人只可以靠自己的阳具和拳头征服女人和孩子,却没有哺育的功能。

男人可以把女人拉到自己的身边缩短距离,却和孩子有一种天然的距离。

当女人只是一个女人的时候,心可能窄得难容一滴水流过;当女人只有做为母性的时候,心才可以宽得跑得下汽车,起飞得了飞机。

做为女人,可能是渺小的;做为女性,则是伟大的。

女人的年龄和姿色是花,容易凋零。

女人的化妆和服装是糖纸,只为包装。

女人的学问不是花,不是糖纸,可以让女人拥有一辈子保持不会人老珠黄的魅力。

气质,是学问外在的表现形式;宽厚的心地,是学问培育出的内核。

年轻的女人爱幻想;不年轻的女人没幻想;

爱幻想的女人,现实中常碰壁;没幻想的女人,现实中没色彩;

年轻的女人,最躁动;年老的女人,最孤独;中年的女人最苦。

年轻的女人,不用化妆就是一种美;年老的女人,满脸皱纹就是一本书;中年的女人,不化妆不美,化了妆也不见得就美。中年的女人上有老,下有小,一根扁担挑两头。

中年的女人青春已逝,常回忆和感慨过去的美好时光。过去年轻时流泪会有无数男人伸手去接泪水;如今泪流满面,男人们包括自己的老公不管或顾不得管了。

生活的艰苦,咬咬牙,能忍;感情上的冷落,最难忍受;它让她们陡然觉得青春的一去不复返而生命价值的贬值。

中年的女人,是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是最后的机会。

有人看见了,把你采走了;没人看见,任你开去,不过多久,你就枯萎、败去,孤零零落下,纵使普希金把你捡去,也只能把你夹在书本里,不过让他吟咏几句小诗而已……

珍重这最后的机会。

年轻的女人最容易得意地挥霍自己的青春。以为青春就是一张最大面值的钞票,可以畅行无阻;以为生命就是一场永远演下去的晚会。

当青春透支的时候,已经是无可挽回的,晚会已经快要落幕了,手里的钞票没有了,只剩下一张节目单。

年轻的女人属于春;年老的女人属于冬;中年的女人属于秋。

冬天已是花叶的枯萎飘零;春天只是花开的一时烂漫;而秋天是果实的季节。

男人上街,爱瞟女人的脸蛋、胸脯和屁股。

女人不上街,爱用皮尺量自己的三围;女人上街,爱用眼睛测别人的三围。

男人的目光爱关注异性;女人的目光爱关注同性。

女人的一半是特区,等待开发;女人的一半是禁区,需要保密。

一般女人爱把自己、爱情、孩子,三点连成一线,圈成一圆,永不疲倦、永无止境地循环往返地走着。走得高兴了,会觉得如太阳、如月亮一样的圆;走得不高兴了,会如阿Q一样诅咒圆为什么总也画不圆?

女人赢得爱情时,是女人的觉醒;女人拥有孩子时,是女人的成熟。

女人失去爱情时,女人失去生活的一半;女人失去孩子时,女人失去生活的全部。

女人可以分成这样几种类型———

贤惠却软弱的母亲型;才气但不美的才女型;不美却能诱惑男人的娼妇型;美丽而高雅的维纳斯型;美丽却不高雅反倒疯狂报复狠毒的美狄亚型。

当然,有人会身兼几型,但毕竟以一种为主。

最难以忍受的女人,是这样如下几种:内心一无所有却装饰得灿若星花;人老珠黄却矫情装扮得情窦初开;刚刚青春少女非要浓装艳抹成久经沧海的小妇人;和麦克白夫人一样能够从正吃奶的婴儿矫嫩的口中毫不留情地拔出奶头而将婴儿摔得脑浆迸裂的穿裙子的撒旦。

女人天生是诗人,因为爱想象;孩子天生是画家,因为很天真;

老人天生是哲学家,因为爱唠叨。

只有男人什么也不是,因为男人太注意实际。

男人越来越雌化。“床头跪”“妻管严”,这些新名词是这种形象生动鲜明的注脚。

男人越来越会耍嘴皮子。蹩脚的相声、小品,才大行其道。

男人越来越没有血性。路遇小偷、强盗、刺客,敢于张飞怒喝当阳桥挺身拔刀相助的人越来越少。

男人越来越没有了信仰。疯狂痴迷足球,并不是信仰,正如足球虽然和太阳一样的圆,却不是太阳一样。闹事的球迷越多,说明信仰的脆弱和单薄。

性,常常是男人的一种消费品。

一般而言,女人更重情;男人更重欲。

男人的欲,往往可以立等可取;女人的情,却需要酵母发酵,有待时间的过渡。

好的男人,是女人的一面镜子,能够照着镜子让女人重新认识自己;好的女人,是男人的一位雕塑师,能够把男人重新塑造成一个新人。

好的男人,是棵擎天的大树,能够为女人结满果实,能够为家庭洒满绿荫;好的女人,是支美妙的旋律,能够为男人安慰心灵,能够为家庭布满欢乐。

好的男人,是家里的一道门,能够带着全家人从他的这道门里走出,走向一片新天地;好的女人,是家里的一扇窗,能够带来星光月色和鸟语花香,从她的这扇窗里映照给全家人。

好的男人,是山涧一条溪水,即使不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总是汩汩地向前流着,浸湿着哪怕小却是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好的女人,是天上一颗星星,即使不是一轮清辉明媚的月亮,总是闪闪地照亮着,哪怕是在月缺云多的时候,也能照亮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际。”

篇三:《读书的缘分》

30年前,我买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九三年》,定价1元1角5分。是在北京王府井的新华书店排长队买到的。那个百废待兴新时代的壮观,让书成为了劫后复出的主角。

30年来,确实如韩愈说“未尝无一日去书不观”,却属于狗熊掰棒子,读一本丢一本。只能随便挑几本能够立刻奔到眼前的书来说说。蓦上心头的和不期而遇的书,应该都有缘分。

《郭小川1957年日记》(河南人民出版社)记录了1957年,36岁的郭小川奉命调到中国作协当秘书长。他面临的是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写结论和反右斗争。他被推到前台,游走上下几方势力之间,左右腾挪,心力交瘁。不少文坛德高望重的风光人物,均在他的日记里走马灯一般亮相,演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闹剧。让我多少有些吃惊的是,日记里记录下不少他晚上看戏看电影或拿着稿费或利息下馆子的事。这种多少的风花雪月,和那个年代有些不协调。他还写下了那么多的作品。在他的日记里有这样的统计,这一年里,他写了几万字的文章和六千行的诗,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里的诗人中的绝无仅有。他的几部至关重要日后遭到批判的作品《白雪的颂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都是在这一年写出的。这些诗作所表现的内容和所流露的情绪,和1957年的现实格格不入。郭小川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的心境和行为以及文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曲折而复杂乃至痛苦的心路历程,值得玩味。

如今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显学的一种。我要说的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约翰·费克斯1989年所着的《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他一反自上个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流行文化、庸俗文化社会批判的理论,以平民为视角和立场,以符号学为研究方式,从购物商城、游乐场、连锁店、汽车、摇滚、酒吧、球场、电视肥皂剧,到麦当娜现象、猫王故居、节食减肥……无一不包,将当代工业社会所制造所表现出种种的大众文化现象,给予了全新、通俗、有趣的诠释。

他所面对的这一切,也是我们所熟悉并且逃离不开的大众文化的包围圈。对比法兰克福学派,费克斯的观点和论述,更能够让我接受。尤其是他从文化工业制造出的文本库存和文化资源来分析,指出大众文化永居弱势的权力游戏的作用,以大众文本对抗霸权文本,以大众快感获得自身意义,毕竟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平等民主的气息,和对大众文化现象一些新的方式和角度的解读。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包括纸面媒体、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相互作用,实际已经在不自觉地以费克斯的观点一起参与了对中国文化格局的改写。新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也在不动声色中介入了艺术原本不可一世的世袭领地,迫使经典的版图向时尚和市场进行重新勘测和调整,甚至割地或开放港口。这种“大众文化的互文性”,正在发生的意义,便也呈现在了正在发生的游戏的娱乐之中,让人看到大众文化自身丰富性和复杂性。

当代小说方面,我特别要提到《朗读者》(本哈德·施林克着钱定平译译林出版社)和《我父亲的光荣》(马塞尔·帕尼奥尔着周国强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朗读者》触动的是法西斯罪恶的过去,让人思考如何面对战后成长起来的德国第二代第三代人。故事讲述了15岁的米夏和36岁的汉娜一次街头偶遇和接下来无法控制的肉体接触,女人对自身文盲和集中营看守历史的双重隐瞒,性爱之前男孩对女人的高声朗读,不仅变成了小说的标题,也变成了一种隐喻。然后,汉娜突然不辞而别,小说的第一章到此戛然而止。直到多年以后米夏成为法学大学生时才又看到了她:在法庭上,她出现了,站在历史黑暗的另一边,承担着战后人们对罪恶的指责。

同情节紧凑而貌似情爱流行的第一章写法不同的这一章,对于我们中国的读者是陌生的,却是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我们的小说不少已如一张油饼,被电视剧和时尚的双面煎烤得过分光滑油亮,香酥可口了。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到了这里,作者不仅将汉娜、同时也将米夏置于审判席上,如同书中米夏自己说的“全都捆绑在一起出庭”。在彻底小资化了的文化背景中,《朗读者》这部书对于我们有着无法回避的相关性:在和历史调过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几代人之间的欲说又止、躲躲藏藏后面是什么?

法国人写的小说在平易之中见功夫,靠的不是离奇情节的外功,而是气定神闲的内功,这样的内功是对生活、情感和艺术炉火纯青的渗透和把握。属于慢火炖鱼,而不是我们这里见惯的炫技派的爆炒或油腻腻的滑溜。

《我父亲的光荣》作者是法兰西文学院的院士,这部作品被推举为1945年至1980年法国最优秀的30本小说之一。读这样的一部小说,可以让我们明白法国人喜欢什么样的小说,从而能够看出他们和我们的文学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的异同。

我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法国人对于它的喜欢,也许让我们觉得法国人的幼稚和简单,我们会觉得充其量是部儿童小说。但是,它纯净明亮的小说颜色,同样明朗美丽的普罗旺斯的山间气息,是法国人的一种生活,也是艺术的向往。追求纯净与追逐繁华,是法国葡萄酒和我们的二锅头的区别,便在小说的写作和阅读中首先拉开了距离

下一篇:肖复兴人物简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