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简介”分享给各位读者,欢迎阅读!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显赫但又日显颓势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人间冷暖。她的几部成名小说尤其呈现出张爱玲所特有的优雅、矜持、执着与敏感。

张爱玲简介

寄语:“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差,总会有人在爱你;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好,也总有个人不爱你。”且不说戴着面具做人有多累,人的思想往往最难触摸和控制。就像你无法强求一个人的喜爱,你也无法避免被某个人厌恶。“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想法又在别人脑袋里,如果无法改变,不如好好走自己的路。”也许,张爱铃早早看透这道理,才能活得那么“放飞自我”。“张爱玲简介”分享给各位读者,欢迎阅读!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 “异数”作家,曾经用她的《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 《金锁记》等作品打动了无数读者。张爱玲原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显赫但又日显颓势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人间冷暖。中学毕业后,张爱玲来到香港读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她随之开始了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了小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一生作品颇丰,小说、散文、评论,乃至文学研究,不同体裁,多有所猎。她的几部成名小说尤其呈现出张爱玲所特有的优雅、矜持、执着与敏感。

张张爱玲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坦言,“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

【张爱玲作品】

一、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陆出版发行,引起热议。)

二、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renwugushi.com]。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三、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四、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五、译文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张爱玲生平经历】

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瑛。她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世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她3岁时能背唐诗,7岁时,她写了平生第一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家庭悲剧。不会写的生字,就跑去问厨子。10岁,入黄氏小学读书,取名张爱玲。19岁时入香港大学专攻文学。22岁开始卖文生涯。

张爱玲长得并不漂亮,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吸引众多读者的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作品里散发出的独特芳香。 有人说,张爱玲是现代作家中的“异数”,一上路就是巅峰,一出手就是经典。她的作品,让人久读不厌。傅雷把她的小说称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拥有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她小说中众多幽丽、迷人的景观,她的独立特行,她的虚无人生观,她的自爱自怜,对世俗的妥协姿态,尽显她人生的美丽,她的闲愁。

张爱玲多才而洞察世事,但在感情婚姻上却有些像发“神经”。 26岁时,她认识胡兰成,这是一个最为国人所不耻的 政治流氓。胡兰成多情浮华,风月场中轶事颇多,时年39岁,而且已有妻室。而张爱玲并不在意,待胡离异后即与之结婚。结婚时没有举行婚礼,二人合写婚书为定,文曰:胡兰成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妻,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3年左右这段婚姻即告破裂。

35岁时,她离港赴美,不久成为美国正式公民。期间,她与美国作家赖亚相识,半年即结婚。赖亚是写过几本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作家,在美国并不出名,而且比张爱玲大29岁,离过婚。这位中国的超一流作家却嫁给了美国末流文人,简直是中国鲜花插在美国的牛粪上。她怀了赖亚的孩子却去做了人工流产。后来,赖亚中风瘫痪,成为张爱玲生活和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为了这个“钱财两尽”的美国佬,张爱玲彻底摧毁了自己的健康。47岁时,赖亚去世,张爱玲开始独自一人的异国生活。1995年,中秋节,张爱玲在洛杉矶无疾而终,走完了她人生的75度春秋。遗体尊她之嘱火化,骨灰撒于太平洋。

上一篇:张爱玲经典语录
下一篇:季羡林语录大全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