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老师的为人与做事

2009年,我成为葛剑雄老师的博士生,对他有了更多了解。葛老师有三个突出特点。葛老师的坦诚打动了这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当即同意招纳这名学生。确实,葛老师很多做事方式,对学生甚至对全社会来说,也是最好的楷模。葛老师就任馆长后,做了一件开全国图书馆界先河的事:他拒绝了图书采购中的回扣,并每年定期公布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收支账目,供大

葛剑雄老师的为人与做事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民革中央委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2016年8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

2009年,我成为葛剑雄老师的博士生,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葛老师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个就是超乎常人的精力充沛和勤奋。

葛老师不用手机,和他联系的最方便的方式就是邮箱。可以想见像葛老师这样有着诸多身份,参与众多领域活动的人,每天收到的邮件数量之大。但是,不论你什么时候给他去邮件,第二天醒来肯定都会收到他的回复,邮件上显示的时间,经常是夜里十二点,甚至一两点左右。而地点,多是在出差在外的宾馆里。

他说,他经常是一点以后睡觉,六七点起床,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从早上起来,就是不停地工作:做研究,写文章,处理日常公务(那时他还是复旦图书馆馆长),演讲,会议,接受采访……午休吃饭时间他也不休息,那正是他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的时候。在飞机或者高铁上,他更是不休息,那正是他不受打扰在笔记本上写作的好时机。

今年两会期间,我到他的住地、北京国际饭店去看他。因为安保严密,他到大堂门口来接我。从大堂门口到电梯边,他走了半个小时,因为有四拔媒体记者好不容易抓住他现身的机会,对他进行采访,他边走边说,回答完了三个人的问题。还有一个记者没有完成任务,又跟着葛老师进了房间,聊了二十分钟。在这二十分钟内,又有三个电话打到房间内,或者是短暂的采访,或者预约采访的时间。

等这些人都走后,葛老师说,两会期间,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前,没有一分钟休息。

除了超人的精力外,葛老师的毅力、自我规划管理能力,也是如此高效的重要原因。葛老师说,他的体重,从四十岁之后就没有变过,这得益于游泳。他每星期都要游一到两次,只要可能,就从不间断。

【二】

葛老师之所以如此繁忙,与他的第二个特点有关,那就是“好说话”。

葛老师频繁地大量地接受媒体采访,其实完全是一种对社会的付出,因为采访机构并不付他任何费用,却占用了他大量时间。如果你说,他是需要借助媒体表达他的观点,那只要挑些重点媒体就足够了。但事实是,媒体不论大小,只要找到他,他都会耐心接待,一视同仁。对这些大部分年龄不过二十多岁的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记者,他没有任何架子,从无任何轻慢之色,对任何问题,包括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都耐心回答。这自然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社会上的讲座邀请,不论是大机构的,还是小地方的,不论付不付费的,他只要有时间,都会一视同仁。我遇到不少接到讲课邀请第一件事是问讲课费的著名人物。前年去湖南教育频道录制一个节目,制片人闲聊时说到,有一次给一位著名“左派”北大教授打电话,教授根本不问他是谁,哪个电视台,什么节目,张口就说,我到外地讲课费一次十万起,你们承担得了吗?制片人一嗫嚅,对方就挂了电话。葛老师的原则却是,不论对方地方大小,层次高低,只要是第一次邀请,他基本都会认真考虑。至于讲课费多少,他从来事先不问。著名乃至知名学者当中,像他这样“好说话”的人,我没见过第二人。

但是,如果你从葛老师的“好说话”,进一步理解为葛老师是“老好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葛老师性格的第三个特点是“心直口快”。社会上都知道,葛老师的外号叫“葛大炮”。

【三】

毕业之后,有一次和纪录片制作人夏骏聊天。他说认识葛老师,并且讲了一个轶事:葛老师年轻时做过片儿警,因为他脾气爆,敢管事,那一片儿的小偸都怕他,那时他就叫“葛大炮”。这个事儿我没找葛老师求过证。

我记得葛老师说过一件事。他们教师代表团访问埃及。那时埃及政府机构非常腐败,他们过境时,埃及海关要他们每辆车付八千美元“活动经费”,否则不予通过。其他团员面面相觑,葛老师却勃然大怒,大发脾气:你们想要干什么,我是你们部长请来的,我马上给你们部长打电话!没想到一怒之下,海关态度马上就变好了,让他们顺利过关。

葛老师处理社会事务,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坦诚,有什么说什么。十几年前,葛老师的一个学生毕业,想到某著名的出版社工作。出版社特意派人到复旦找葛老师来了解情况。葛老师介绍说,我这个学生呢,在我的所有学生当中,不是最聪明的,学问也不是一流的。旁边陪同的人事处工作人员一听急坏了,不停地向葛老师使眼色。但是葛老师不为所动,还是先介绍了这个学生的缺点,接下来说,但是,这个学生到出版社工作肯定是很适合,因为他做事很踏实,很认真,适合做编辑,他到了你们那儿,可以一直干下去。你们要是要了一个学术能力太强的,学术成绩太好的,他干上一两年,肯定要走的。你们白培养一场。

葛老师的坦诚打动了这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当即同意招纳这名学生。后来我这位师兄在出版社工作得很出色,现在已经是副总编辑。

后来葛老师和我们谈起这件事,还说,你们现在很多人人到中年了,也有点位置了,可能也到了要经常推荐人的年龄了,我希望大家还是要实事求是,对一个人要讲优点,也要讲缺点,关键是要看他适合什么工作,这样对他,对用人单位,都好。

对于社会上的许多现象,葛老师也从来都是有话就说,直言不讳,因此才在媒体界获得了“葛大炮”的美名。这个方面事例多多,广为人知,不需要我多讲。葛老师做事的最大特点是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他有能力把这两点非常适当地结合起来,这其实既是阅历,也是天赋。

【四】

确实,葛老师很多做事方式,对学生甚至对全社会来说,也是最好的楷模。

我读博时,葛老师刚刚从史地所所长岗位上退下来,担任复旦图书馆馆长。有人劝他保留史地所学术委员会里的职务,他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要退,就全退,不搞拖泥带水的事,这样对史地所对自己都不好。同样,我要做图书馆馆长,也要全力以赴把馆长做好。(现在仍然是如此,在很多人对各种社会职务趋之若鹜、多多益善的时候,葛老师正在和已经一件件主动辞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教育部某些专业委员会的职务。这些职务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非常重要、“含金量”非常高的。)

以学术为生的人最看重图书馆,也最容易挑剔图书馆管理中的一些细节。我到复旦图书馆,第一印象是工作人员态度超好,你提出任何要求,他们总是全力帮助解决,从来不会流露出任何不耐烦的神色。这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问同学,大家说,葛老师任馆长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复旦三年,我亲眼看到图书馆一天天更加完善。比如阅览室的座位,原来每一排座位边上,才有一个公用插排[renwugushi.com]。随着带电脑的学生越来越多,插排显得有些紧张。我入校不久,每个座位都安装上了一个插座。这样细节上的小改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原来葛老师每天都上图书馆的BBS,看同学们的意见建议,亲自安排解决。

中国的图书馆是一个腐败的高发地带。因为图书采购中有很多“潜规则”,有些“潜规则”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明规则”。比如供货商通常会给图书馆提供巨幅“回扣”,很多图书馆正是靠这些回扣来给员工发福利。规则如此,说明图书采购中的灰色空间非常巨大。我来复旦读博前,所在大学的图书馆馆长就因为贪污了一百多万,被抓起来了。葛老师就任馆长后,做了一件开全国图书馆界先河的事:他拒绝了图书采购中的回扣,并每年定期公布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收支账目,供大家监督。至于图书馆员工福利,葛老师找到校长,要求由校方出。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图书采购质量,二是可以杜绝腐败机会。这其实是给全国图书馆做的一个最好示范。可惜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有第二家图书馆能做到葛老师这样。

葛老师在就任馆长前,曾经和校长谈过一次“条件”。葛老师说,我可以作这个馆长,但是你必须给我全权。就是说,你不能插手图书馆的事。校长当即同意,但也是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馆里现在二百多名员工,不能辞退其中任何一名。葛老师也答应下来。

后来,校长答应的条件确实做到了,从来没有干预过图书馆的具体事务。所以后来经常有人来找葛老师,要求安排人或者办其他事,打着校长的名头,说校长说了,如何如何。葛老师一句话就顶回去了,葛老师说,他是校长,不是馆长。校长说什么,让他亲自来找我谈。

答应校长的话,葛老师却发现,不那么容易做到。因为到了图书馆后,葛老师才发现,这个队伍不好带。怎么说呢?只举一个例子:员工当中,进过精神科医院的,就有三个人。而且这三个人,都是因为人际关系矛盾而发病的。

但是葛老师最后很好地处理了这些人的工作问题。

我听一位曾经在复旦图书馆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图书馆有一个老员工,因为和馆内其他人处不好关系,被“发配”在图书馆门口看管自行车。这个人脾气比较大,时常和人发生冲突。有时还会说些什么我死了也要带走几个人之类的吓人的话。

但是葛老师和这个人接触几次后,发现这个人其实人并不坏,而且挺有想法。自从葛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经常给葛老师发邮件,说图书馆哪方面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每封邮件葛老师都认真阅读,读后发现他有些地方讲得还是挺有道理的。所以葛老师后来设立了一个馆长奖。钱不多,五百元。但是头一批发给了这个自行车管理员,因为他对馆内事务有热心。葛老师每年到北京开两会,都会专门给他寄两会的明信片。管理员很受鼓舞和感动,工作态度更加积极,和大家的关系也有了改善。

后来葛老师感觉到这个人文字能力很强,放在门外看自行车还是大材小用了,决定给他换个工作,把他调回馆内,让他做馆内出版物及文件的校对工作。结果证明,这定决定很正确,此人作校对,水平高,而且态度极为认真,校对得非常好。

所以我这位曾在图书馆工作的朋友对我说,葛老师有“有总理之才”。这句话说得也许有点夸张,但是葛老师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善于处理一些棘手的具体事务,这在学者当中确实非常罕见。

在葛老师的管理下,复旦大学图书馆没有一部公车。葛老师是全国政协常委,有人说可以享受“副部级待遇”,但是他没有秘书,也没有司机,年近七十每天好几十公里自己开车往返。外国著名大学图书馆馆长来访,葛老师带他们吃十元一份的学校食堂。葛老师说,这是国际惯例,是正常的做法。

葛老师做馆长,在他这个年龄,说实话,是蜡炬成灰式的奉献,而不是什么美差。他在国际学术界阅历深见识广,熟悉世界一流图书馆的运作,把好的管理模式引进到复旦。因此他的辞职,确实是复旦学生的损失。

【五】

葛老师对学生们在学术上要求极严,生活上却非常关照。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不做书呆子,不做伪君子”。另一句话是,人的资质是不一样的,不见得每个人都成为学术大家。学术、论文,在人生当中虽然很重要,但是绝对不是全部。我更希望你们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把自己的身体搞好,把生活安排好,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

在一次讲座中,葛老师曾经讲过他的太老师顾颉刚的一件事。他说顾老师有一次给一个学生一笔钱,说这是学校的讲学金。这位学生用得心安理得,直到他八十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这是顾老师自己的钱。

葛老师自己其实也经常做这样的事。我曾听某位同学说,葛老师的一位学生妻子病重,一时没钱,葛老师也曾资助了很大的一笔钱。这件事,葛老师自己从来没有提过。

我有一个师兄,早我一年入学。他上学时严重偏科,数学外语不及格,所以只考上了一个很普通的他觉得说不出口的地方大学。但是这个人对历史地理一直很感兴趣,想考葛老师的博士。葛老师同意了,在面试中和他短暂交谈了几分钟,断定他是一个史学人才。但是因为外语成绩太差,他那一年没有录取。

师兄心情很差,回去后给葛老师写了封长信,详细述说了自己因为偏科,无法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且说明自己现在生活很困难,明年也没法继续再考了,只能找个地方随便就业。师兄后来回忆起这件事说:“其实我就是发泄自己的心情,给葛老师写了封很长的信,我认为葛老师看到这封不知所云的信,肯定会扔到一边了。”

但没想到,不久师兄就接到了回信。葛老师说,你到上海来,我出钱给你租房子,给你出生活费,你安心复习,明年再考,怎么样?

师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他在葛老师的资助下复习了一年,葛老师又动用了“自主招生权”,终于让他得偿所愿。入学之后,这位师兄特别努力,成绩很突出,博士论文在业内获得很高评价。

葛老师就是这样,以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国学术界的优良传统。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