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末四大重臣中,张之洞是受批评最少的?

张之洞受批评最少,原因在于张之洞这个四大名臣之一完全是水货。曾国藩和张之洞完全就是两个时代两个领域的人,根本没有可比性。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27岁张之洞刚刚被慈禧点为探花。左宗棠死的时候,张之洞才转型成为“洋务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张之洞就是如此,在京师积极发表时政言论。

为什么清末四大重臣中,张之洞是受批评最少的?

张之洞受批评最少,原因在于张之洞这个四大名臣之一完全是水货。

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受表扬越多往往受批评就越多。哪怕今天看来完美的人,往后也未必会全是正面评价。

不做事就不会犯错,另外三个被骂的多,恰恰是因为做的太少。

李鸿章办理外交40年,一方面为晚清中国赢得了较为珍贵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卖国贼骂名。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对清朝来说有功无过,但对后来的革命者,就是刽子手了。

曾国藩和张之洞完全就是两个时代两个领域的人,根本没有可比性。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27岁张之洞刚刚被慈禧点为探花。曾国藩死在两江总督任上时,张之洞才当了四川学政(省教育厅厅长)。

左宗棠,这个被刻意黑化的传奇英雄,晚清有他在的地方,没有败仗。曾国藩当六部侍郎(副部长)时,左宗棠还是平民。左宗棠死的时候,张之洞才转型成为“洋务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平定陕甘回乱,消灭阿古柏叛军,最后死在中法战争议和中。左宗棠是清朝最厉害的军事天才,也是维护我国万里江山金瓯无缺的民族英雄。

张之洞,军事上毫无建树,这一点比起曾左李三人来差太多。

张之洞,洋务上千疮百孔,汉阳铁厂成为反面教材,幸好盛宣怀救场。

张之洞,教育上绝对专家,办的学校确实都多,武汉人民感谢他。

张之洞,做官上十分失败,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都坐不上,只能做湖广总督这样的冷板凳。

真想不通,张之洞是谁把他塞进四大名臣之中的,晚清三杰曾左李多好啊!

也许是因为张之洞的湖北新军成为革命摇篮了,所以他名声很好?

有条政治铁律:级别低,少说话多办事;级别高,多说话少办事。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这条铁律屡试不爽。

1、曾李的命运与路径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舆论压力太大,当时人认为晚节不保。

(左宗棠)

李鸿章筚路蓝缕,勉力维持大清现代化与各国外交,在士大夫眼里就是汉奸、贪腐的极致。

就是这个问题,曾国藩、李鸿章也是科举精英,都当过翰林,熟悉京师的行事方式,按照清流的路径,基本就是乡试考官、地方督抚、六部堂官、甚至入阁进军机。

这也是科举精英最佳的一条路。

但他两遇到了三千年未有变局,内有寇乱,外有西洋入侵[renwugushi.com]。在此情况下,内平叛乱,外和诸洋。

兢兢业业开展洋务,早日实现强大国家。

他们经历过1850-1870大危机的人,忽视个人荣辱,把自己投身于国家。

(李鸿章)

2、张之洞的路径

张之洞相对于曾左李基本是另一代人,而且到他成为科举精英的时候,国家是同光中兴,蒸蒸日上。

汉族士大夫逐渐掌权的后果一是地方督抚权力增大;二是言官控制舆论,这和明末一样。

张之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起来的,和张佩纶同为清流领袖。

张之洞: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

时代环境与官场履历,基本会确定他们一种状态,名誉非常重要,事不成名誉得存,事成要大名誉。平时要著书立说,和朝廷、士林都要保持高度一致;适当引导士林,让朝廷看到自己的作用。尽量不做惊天动地,解决一线事务的事。如此则可以“赢得生前身后名”。

张之洞就是如此,在京师积极发表时政言论。

(张之洞)

到了广东赢得战争后,大搞洋务。

在湖北,搞汉阳铁厂。

朝廷搞新政,也就接触康梁。湖南巡抚陈宝琛和他都是著名清流。

朝廷练新兵,在湖北也编练自强军。

在各地搞文化建设,在广州创办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还积极写书《书目答问》,尤其是《劝学篇》,内外一致赞扬。

当然私下也接触唐才常等。

里外里通吃,能和朝廷保持一致,又和引领士林,还有私活。这种人才能享受千古名。

当然他在巅峰时期经历了大危机,也可能会成为曾李。

总结:

一个国家危难时期总得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人,他们能扛起大旗救亡图存。

一个国家和平时期需要多说少做的人,他们可以保证稳定,引领思潮,保证文化方向。

前者可能无名、诬名;后者注定名满天下。明代也是如此。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