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张之洞到底是如何上位的呢?

照这个趋势,如果张之洞来年就参加会试的话,他很可能早早地就金榜题名了。但张之洞命中注定该走科举仕途的路子,27岁那年参加会试,一举中得探花。张之洞骨子里有清流做派,会试时便放言无忌,指陈时政,他那一番博出位的言辞在阅卷大臣中引起的争议很大。但就在这个时候,张之洞命中最大的贵人出现了,慈禧力排众议,将他点成了探花。

晚清的张之洞到底是如何上位的呢?

张之洞天生是读书的料,学问文章很对科举的路子,道光三十年,不满十四岁便在南皮县试中头名秀才,第二年又在顺天府乡试中高中解元,也就是头名举人。

照这个趋势,如果张之洞来年就参加会试的话,他很可能早早地就金榜题名了。但他可能觉得十六岁就会试太缺乏历练,所以之后他帮老爹办了几年军务,应对贵州苗民起义。

等到历练的差不多了,老爹又死了,他只好为老爹治丧守制。23岁那年,终于可以参加会试了,结果又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第二年应恩科会试,因同样原因,又没考成。

但张之洞命中注定该走科举仕途的路子,27岁那年参加会试,一举中得探花。

张之洞骨子里有清流做派,会试时便放言无忌,指陈时政,他那一番博出位的言辞在阅卷大臣中引起的争议很大。但就在这个时候,张之洞命中最大的贵人出现了,慈禧力排众议,将他点成了探花。

这意味着从踏入仕途的那一天起,他就是太后门生,只要不像一般清流那样一根筋,迟早会受到重用。

由探花进入宦海,充当翰林,张之洞乃是有心人,用清流言辞抨击时政,只是他累积声誉的一种手段,因为火候掌握的很是老道,不久他就声誉鹊起,成了与张佩纶并列的清流先锋,人称”青牛角“。

张之洞在京城官场,火候掌握的之所以老道,皆因他有官场老手、族兄张之万为他提供官场心得。

张之万告诉他最重要的一条做官诀窍便是:”为政不得罪巨室“。

据说慈禧很早就有破格提拔张之洞的念头,但因为张之洞短身寝貌,样子瘦小的实在不像个样子,便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以便再观察。

然而很快,张之洞官场发迹的机缘便来了,他发力的着眼点依旧在慈禧身上。

同治驾崩后,光绪继位,承继咸丰之嗣。同治大葬时,吏部主事吴可读饮毒自尽,遗疏痛责两宫太后一误再误,所以他要以死一谏,请明定今后大统应归同治皇帝之嗣。

经吴可读死谏这么一搞,慈禧相当被动,朝严重了说,她垂帘听政的合法性在这个时候遭到了朝野上下的质疑。

敏感乱局下,唯有张之洞以他高屋建瓴的宏论,向慈禧伸出了援手。

张之洞说,”统绪“之事,”统“(皇位)为国事,”绪“(子嗣)乃家事,向非臣下可以妄言。此前明诏,已确立将来皇上生子后,承嗣于穆宗(同治)为子。此乃定”绪“,却并未定”统“。若依吴可读之折,明定将来之皇子承嗣并继统,则等同于立储——

简而言之,张之洞以为,天子家务即是国事,继嗣即是继统,公庙不私设于私家,苟不承统,何以嗣为?吴可读虽至忠至烈,却于不必虑者而过虑,于所当虑者而未及深虑也。

张之洞此说,举重若轻,一举数得,慈禧大为宽慰,朝臣也皆叹服。

说白了,张之洞就是帮慈禧打了一场”硬“仗,救了一把火,证明了他这个太后门生不是白给的。

从此,慈禧开始把张之洞当成自己嫡系大力提拔。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未三年,又升任两广总督。

在当时的官场,以一无野战功勋之词臣,超迁之快,实属罕见[renwugushi.com]。

最后必须纠正一点,认为张之洞低调,那是因为不了解,实际上,他可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大言无实的很。

就拿他刚升任山西巡抚时来说吧,瞧他上谢恩折是怎么说的——

身为疆吏,固犹是瞻恋九重之心;职限方隅,不敢忘经营八表之略。

要知道,”经营八表“向来是英明君主的专用,岂是他一个地方巡抚可以随便用的。

如此高调宣扬自己的抱负,得意忘形到这个地步,连他族兄张之万都有些看不下去,免不了也要挖苦一下。

于是就有了晚清官场的一个著名笑话——一天,张之万带两个挂表,有人便说,表只要准,一个就够了。张之万说,我带两个表不足为奇,舍弟有”八表“之多。

张之洞是晚清的著名军政重臣、洋务人物,为人并不低调。他成为封疆大吏,或者说是“上位”的缘由和曾国藩、李鸿章等大佬截然不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以清流办洋务;二是独特的行政作风。

一、以清流办洋务

清流和洋务是晚清政坛上的一对老冤家。

清流以翰詹科道的京官为主,以参劾为工具,监察官员,批评时弊,缺点是清流人物大多没有地方任职的经验,流于纸上谈兵,而且在和洋务人物博弈时,缺乏真正的实力。

而洋务大佬,多为镇压太平天国、捻军战争中崛起的地方督抚,诸如李鸿章、曾国荃等等,这些大佬在地方推行有限的近代化改革,看似威风,但是背后则受到清流党的监察、弹劾乃至掣肘,经常造成所做的洋务事业磕磕绊绊的问题。

而张之洞的情况在晚清总督一级的大员中极为罕见,因为属于清流党办洋务。张之洞是同治年间进士出身,后来在詹事府、翰林院任职,以弹劾崇厚签订中俄密约而展露头角,属于标准的清流党人,也有人认为张之洞是同光年间清流党风头最健的“清流四谏”之一。

但是和其他清流人物不同的是,张之洞在1880年外放地方,担任山西巡抚,由此成为了一名官至封疆的清流人物。因为这种身份上的特殊性,张之洞兼跨清流、洋务。在清流党中,他是最有地方实际工作经验的官员,且手操地方实权;在洋务派中,他是少有的能够获得清流党手下留情乃至拥戴支持的官员。

这种“两面人”的特点,是张之洞成为晚清政坛大佬的一项重要原因。

二、独特的行政作风

张之洞任职地方后,也主持兴办洋务,但毕竟是清流本色。不过,张之洞有一项行政作风,却远远超过李鸿章等同僚,那就是创办洋务事业好大喜功,铺张、浮夸,不求实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工作不扎实,善于搞政绩工程。一些同辈的官员对之则评价为做事“七颠八倒”。

诸如,张之洞任职两广总督时,推行修建海南岛炮台,装备浮夸的概念型武器——压缩空气大炮,而且还计划修建琼州海峡跨海大桥。这些事物,只求一鸣惊人,并不考虑投入和实际效果。

又如,张之洞任职地方时,也将近代海军建设视作是谋取政绩的门径。任职两广总督时,大张旗鼓地订造军舰,建设水师学堂,为了能快速产生效果,抓住当时福建船政学堂经费不足、难以为继的机会,张之洞以赞助经费为条件,将船政学堂即将毕业的一班学生整体转入广东水师学堂,使得刚刚兴办的广东水师学堂立刻有了毕业生,成绩赫赫。

当张之洞从两广调任两江后,又将两广的模式在两江复制,订造军舰、兴办学堂,看似热闹,实际上存在种种不求实际的弊端。而当张之洞后来调任湖广总督后,再次将这种经验在湖光复制,创造出了有重复建设之感的湖北海军。

张之洞的这种急功近利、搞政绩的行政作风还有很多例证可循,诸如汉阳铁厂也是典型的好看不中用的例子。但是张之洞接连不断释放出的政绩卫星,却在官场上营造出了能臣的名声,这也是张之洞之所以成为晚清政坛政治大佬的重要原因。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