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什么不将巨额遗产留给子孙?

左宗棠的私人财产,绝大部分全部捐掉了。事实上,左宗棠子孙后代已繁衍7代,男性血脉近200人,加上女性血脉后代,近500人,在湖南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首先,左宗棠不是巨额遗产好不。

左宗棠为什么不将巨额遗产留给子孙?

左宗棠一生留下的遗产,全部兑换加在一起,只值35000两白银。不到他本人正大光明所得财富的五十分之一。左宗棠事实非常有钱,他身兼浙江巡抚与闽浙总督时,年养廉银8万两。他身兼陕甘茶马使,个人合法的额外收入达38万两。左宗棠在陕甘14年,每年平均公款开销8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全国各省的一把手全部欠他巨额公款。

无论公款还是私款,论财富支配能力,当时中国没有一个官员或商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比较以廉洁闻名的曾国藩,他的遗产已经微薄,但也在10万两开外。比较以专心集聚财富而闻名的李鸿章,正史记载他的遗产在一千万两,野史称两千万两,与中国首富胡雪岩财富相当。

左宗棠的私人财产,绝大部分全部捐掉了。他为什么到处散财?一方面天性中有慈善本能,同时,湘潭岳父周衡因集聚遗产,后代纨绔居多,第三代几乎断脉,对他是活的反面教材。亲家陶澍积遗产,他死后族人争财成仇,也让左宗棠警醒。即使有诸葛亮的计算能力,左宗棠也无法算出,自己留下几百万两白银又如何能保证子孙后代积极奋发进取。他唯一的办法,只能釜底抽薪,让后代回到零公里,逼迫子孙们重新奋起。这虽然是一种慈善义举,但背后还是有利害计算。

事实上,左宗棠子孙后代已繁衍7代,男性血脉近200人,加上女性血脉后代,近500人,在湖南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比较他的恩师贺长龄,到民国时他的孙子在长沙给美国人做侍应生,服务员,其后似乎断了血脉。胡林翼可谓智者,办事能力一流,但死后也只能靠过继的独子传后,真正的血脉算是断掉了。湖南历史上拜相封侯的官员,子孙后代到今天逾百人的都几乎没有,后代达四五百人之多的,除了左宗棠、曾国藩,再无其人。根本原因,在显宦积产。

左宗棠壮大家族、繁衍后人的方法,叫“耕读传家”,卑之无甚高深。但几乎所有学富五车的湖南人在如何传家这一点上摔了跟头。可见家族百年、千年命运,不需要什么高深理论,决定于常识。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左宗棠说:“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身体力行常识,决定家族昌盛。

左宗棠之所以不将财产留给子孙,主要原因是清政府该给的钱不给例如官员工资奖金、军费等等,该拨的钱不拨例如救灾、教育资金等等,但是清政府对于高级官员的养廉银不敢不给、陋规不敢不给,所以,左宗棠的钱发放相对及时。由此,左宗棠在捐给手下人、自助购买武器、捐助地方教育和救灾等就成了他花费巨额遗产的主要捐赠对象[renwugushi.com]。

其次,就是不希望后代懒惰。

这与左宗棠出身“草根”,有人性、懂仁慈有关。像李鸿章那样,北洋海军、淮军、老百姓遭灾等看着惨不惨,他从自己腰包里掏过多少。他跟清政府要钱确实难,但左宗棠是进了自己的最大力气再跟政府要钱的同时,自己去尽最大地努力去帮忙。

首先,左宗棠不是巨额遗产好不。他每年的养廉银:1862年浙江巡抚,养廉银一万两;1863年浙江巡抚兼闽浙总督,从1863年开始到左宗棠亡故前1884年,我们可以认定完整的22年里,我们以总督一级的养廉银,每年大概两万两。也就是其一生中,估计有不到五十万两的工资、奖金(养廉银)收入。

至于陋规每年有三四万两,左宗棠对待陋规的态度是全部交给地方用于地方资金。曾国藩的态度是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李鸿章则是照单全收。左宗棠的亲家陶澍是拒绝接受。

其次,左宗棠的钱花的去向概述。

1.左宗棠每年至少为因战乱、灾荒、修筑水利工程等捐款一次,一共15笔,共计13万两,其它之所以没有留下数字估计是左宗棠没在意,数量应该不大。

2.帮助亲朋故旧,给老恩人买东西,例如送潘祖荫盂鼎花了3000两,这是左宗棠私下送礼送的最大一笔。这部分钱大概2万两。

3.自己的部下许多人都非常穷,左宗棠经常接济他们。他最喜欢刘典,一共给了刘典大概两万多两。这部分钱有明确数字的为22笔钱,还有30多笔没有数字,总计5万两。

4.捐助地方教育10万两。

5.左宗棠因为工作失误给国家造成损失,自罚大概5000两。购买武器5000两等,总计1万两。

以上总计就有33万两了。再刨去左宗棠的遗产各种数字不太一样,但一般都认为三四万两。也就是说以上左宗棠已经花去了三十六七万两,还有十万两找不到出处。在《左宗棠全集》中还有几十笔只有出处去向而无具体数字的情况,也许时间太久他忘了。以左宗棠的地位,即使他那找不到10多万两都给儿女,谁又能说得出来。

他在晚清已经属于非常清廉的能臣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