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作何理解?

“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意思是是说,小时候学历史只知道李鸿章是个卖国贼形象,后面了解多了就知道他很爱国,只是当时迫不得已被列强和慈禧压制,个人才能无处施展。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大家对“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作何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轻人看人看问题比较浅,动不动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等历事较多,年岁渐长,看问题就会全面的多,深刻得多了。

李鸿章属于清朝名臣,洋务运动的领袖,近代国际上著名的外交家。可惜生不逢时,有心无力。清政府对外的卖国条约大都是李鸿章签署的,但个中委屈年轻人不细究,只是谩骂等有了阅历,了解了实情,也知道了李鸿章的无奈,和苦衷。

李鸿章给清政府背了黑锅,当然李鸿章也有责任,但是让李鸿章来背负投降卖国有失公允,李鸿章也背不动。

国家民族的兴盛人人有责,如果衰败、灭亡不是哪个个人能背负得了的。毛主席早就说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人有责,努力吧!

怎么说呢?李鸿章这一生前半生还是很顺利很风光的,因为李鸿章有才曾倒背春秋,受到恩师曾国藩的赏识,并且后来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一路顺风顺水的,如果清政府不遭遇变革不遭遇日本侵略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话,也许凭借李鸿章的才能可以位极人臣不说,死后还可以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不至于被人骂的体无完肤,卖国贼三个字钉在了李鸿章的身上。

李鸿章的晚年才是最备受诟病的,因为李鸿章签订了太多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李鸿章签订的,李鸿章逃避不了这些责任,但如今细想想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只会求和的慈禧太后,满朝只会打嘴仗的文官大臣,那些是可以出来力挽狂澜承担责任的人呢?

的确《马关条约》是李鸿章签订的,但是李鸿章去日本谈判挨了一枪,凭借这一枪替清政府剩下了一亿两白银这事怎么不说呢?李鸿章打算迁都陕西抗衡日本也要慈禧太后点头啊,李鸿章签订了这个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的心不疼吗?屈辱丢人哪,李鸿章是责任人也是清政府的背锅人。

其实《辛丑条约》原定的签字人是一位亲王,但是这位亲王签字的时候手一直在颤抖,他知道签了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这时候李鸿章来了,李鸿章对这位亲王说你还年轻呢,所有的骂名我来背吧,李鸿章就这么签订了《辛丑条约》,本来李鸿章就已经吐血吐的很厉害了,签完了回家以后就吐血身亡了,慈禧听了眼泪潸然泪下,大局未定,再有这样的事没有人站的出来了。

李鸿章也是洋务运动的创办者,但就是创办的晚了些,这些修修补补的技术已经糊不上清政府这条破船了,李鸿章尽力了,乍一看李鸿章丧权辱国是个卖国贼,其实长大了才知道李鸿章心里的苦,做人难哪,做晚清到的中堂更难。

“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意思是是说,小时候学历史只知道李鸿章是个卖国贼形象,后面了解多了就知道他很爱国,只是当时迫不得已被列强和慈禧压制,个人才能无处施展。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也就是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他一生参与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正是这些事件使得世人对他褒贬不一。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就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很多错误决策。

“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这两句话的意义在于,大家要更客观立体的认识李鸿章这个人物,他虽然做了很多错误的决策,但是大家也要看到它的赤胆忠心,和他身在那个时代的无奈。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