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康有为是怎样的?

提起康有为,相信很多人都如雷贯耳,他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简直是“光芒万丈”般存在着。对于康有为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赞誉者有之,批评者更多。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一起还原历史,深入探讨和评价康有为的历史功过。

历史上的康有为是怎样的?

提起康有为,相信很多人都如雷贯耳,他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简直是“光芒万丈”般存在着。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张勋复辟”和“君宪论战”等事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对于康有为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赞誉者有之,批评者更多。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一起还原历史,深入探讨和评价康有为的历史功过。

康有为(1858年3月——1927年3月),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西樵山人和天游化人等,广东省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圣人。他是晚清时期和民国初年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理论家,更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的一户地主家庭,祖父康赞修和父亲康达初都饱读诗书,曾在清廷担任小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他很早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封建教育,五岁起诵读唐诗宋词,六岁起学习《论语》、《大学》、《中庸》等,七岁起学习朱熹的《孝经》。

之后,他师从康赞修和朱次琦等人,学业精进不少。一时间,康有为成了广东当地的少年神童。

不过,“康神童”在科举考试中却是相当的不顺。童试中,他考了三次才考中秀才;乡试中,他考了整整七次才中得举人。不过,到了北京会试期间,他时来运转了,成功考取了进士头衔,还鼓动学子们发起“公车上书”。

虽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没能成功,但毕竟达到了扬名立万的目的。从此开始,他开始积极著书授课,创作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极力宣传自己的变法改良主张。

在这些著作中,康有为凭借犀利的文笔和新颖的观点,迅速引起了广大莘莘学子的顶礼膜拜,纷纷称赞他为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圣人。就以《新学伪经考》为例,这是奠定康有为变法理论体系的最主要著作,被梁启超赞为“中国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不仅冲击了正统文化,动摇了传统观念,更提出了改良思想。

不过,个人认为康有为最厉害的地方并不是著书立说,而是凭借这些著作来宣传和推销自己。尤其是,他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拜在自己门下学习,成为了士子们心中的旗帜型人物。

短短几年,康有为就拉拢了一大堆的牛逼学生们。比如,梁启超、林旭、谭嗣同和刘海粟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也是当时的优秀青年学者,纷纷在各地兴办强学会。

1898年6月11日,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为标志,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了。

在变法初期,由于慈禧太后没有进行明确的反对,康有为整天都人五人六地出来显摆,自诩是“变法之父”。而到了变法后期,随着慈禧太后介入干涉,形势瞬间就陷入了危机。

眼见情况有变,康有为没有任何犹豫,第一个选择逃跑,一溜烟就无影无踪了。甚至,他在逃跑前丝毫都不顾自己的苦逼学生们,成就了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和刘光第“戊戌六君子”的美名,真不知道他日后会不会感觉羞愧。

逃到日本后,康有为重操旧业,继续将自己包装成了积极进取和救国救民的进步人士,还组织了“保皇会”,一面鼓吹改良变法,一面与革命党进行论战。不过,自己毕竟是抛下众人独自逃跑的,面子上实在过不去,总会被人指指点点。

于是,康有为根据自己学生的亲生经历编造出了一个剧本,声称自己出逃是奉了光绪帝的“衣带诏”,是为了保存实力以图报国。借助这份所谓的“秘诏”,康圣人开始在国外蒙骗华人,骗取他们大量的爱国募捐。

很快,康有为首先“富”了起来,他开始享受生活,开始挥霍人生,但却美其名曰“宣传维新思想”。

国外避难期间,康有为开始了“周游列国”,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二过北冰洋。几年间,他先后去过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埃及、英国、法国、德国、挪威、墨西哥、巴西和印度等国,近50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还是公费旅游,真令我辈羡慕不已!

在挪威“宣传维新思想”期间,康有为还捎带脚的登陆了北极,成为第一个登上北极的中国人。真不知道,他是找谁去宣传维新思想了?北极熊吗?

1906年,康有为开始利用骗来的募捐款在墨西哥炒地皮,起初小赚了一笔,于是,他就加大投资力度,结果落得个血本无归[renwugushi.com]。可即便如此,他拥有“保皇会”和“衣带诏”这两棵摇钱树,依旧活得很是滋润。

为了忽悠更多人加入和捐款,他还替满清皇室进行了“承诺”:

苟救得皇上复位,必将出力捐款之人奏请,照军功例破格优奖,布衣可至将相。

不过,蒙骗终究只能一时,但却不能一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康有为的说辞,因为他只被光绪帝召见过一次,而且还是在文武群臣面前,绝对没有到了秘密传诏的情分上。面对质疑声,他却始终没有公开所谓的“衣带诏”。

到了1909年,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过世,光绪帝的侄子溥仪登基成为宣统皇帝,而光绪帝的弟弟载沣也成为了掌握大权的摄政王。为了还历史以真相,杨锐的儿子杨庆昶终于将密诏的原件转呈给了摄政王载沣,此事才算是大白于天下。

原来,光绪帝“衣带诏”真实存在。只不过,受诏人并不是康有为,而是他的学生杨锐,密诏内容如下:

近来仰窥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候朕熟思再行办理。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逃亡前,康有为从自己的学生那里探听到这封密诏,之后就以此说事儿并混淆视听。

随着密诏的曝光,康有为欺世盗名之举瞬间就轰动了全世界,将自己的脸面都丢到国外去了。既然连皇帝的密诏都敢伪造,那还有什么龌龊事不能干?

在代表作《大同书》里,康有为冠冕堂皇地宣扬“男女平等”的主张,将自己打扮得尤其开明进步。但是,他也就是随便说说而已,自己从来没这么想,更没这么做,经常都会出入妓院和烟馆。

而且!最令人可气的是,康有为的私生活异常混乱,除了四处撩骚玩弄女性,他有名有姓有记载的正式妻妾就有6个,而且还共同生活居住。其中,大老婆名叫张云珠,这是他的正房;二姨太名叫梁随觉,17岁时纳入;三姨太名叫何旃理,17岁时纳入;四姨太名叫市冈鹤子,17岁时纳入,还是日本女人;五姨太名叫廖定徴,17岁时纳入;六姨太名叫张光,19岁时纳入。

不难看出,康有为是一个对感情异常“专一”的男人,只喜欢17岁到19岁的年轻女子。这,就是道貌岸然的“南海圣人”康有为!强调一下,这里没有演绎,更没有胡编,说得都是最真实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眼见民主革命的历史潮流已经无可阻挡,但康有为依然螳臂当车,继续鼓吹所谓的“君主立宪”,继续谋求“清帝复辟”,继续反对共和,终于沦为了社会进步的对立面。

张勋复辟失败后,康有为长期在上海居住,继续着自己“悠哉悠哉”的奢靡生活。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推动下,大革命兴起了。为了躲避北伐军,康有为在1927年春携家带口从上海来到了青岛,搬入了位于青岛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的豪宅。

1927年3月29日,康有为参加同乡和名流的宴请,喝完橙汁后就感觉腹痛难忍,初步诊断为食物中毒。经过两天的抢救和呕吐也不见好转,最终在31日凌晨过世,死状颇为蹊跷,很多人判断他是死于毒杀,终年69岁。

就这样,“康圣人”稀里糊涂地走完了自己的争议人生。

康有为的一生,既充满传奇,也充满矛盾。他极力主张革新,骨子里又很保守;他极力推崇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却又保教保皇;他大半辈子从政,却没有留下好名声,而十七天写就的书论《广艺舟双辑》,却让他百世流芳。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在国难当头,受西方列强凌辱的时代,渴望以自己的才华和学术,游教四海,唤醒沉睡的中国和天下百姓,以不畏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多次给当局谏言,期望实现维新和社会的改良,然始终受到清政府的抵制和打击,以“戊戌变法”失败而告终,最后落得居无定所,长期漂泊海外,游历40多国家,仍然不忘救中国,所到之处,便向华侨宣扬中国已到了危险时刻,齐心协力救中国。

而政治上的失败,却成就了他在书法上的成功,一挥而就的6万字书论《广艺舟双辑》,影响力极大。尽管此书诸多观点,后世褒贬不一,不少学者认为,言论有失偏颇,有仰碑抑帖之嫌。但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凭他的地位和学术,为清代碑学之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而且亲力亲为,书法上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直到今天,书法界对其书法,尤其是书论,亦是褒奖为多。 他在《广艺舟双辑》中认为,碑学是为今书法之源头,他主张以魏晋书法为宗,认为唐以后,在继承魏晋书法传统上的缺失,或原碑帖损坏严重,或几经翻版和重摹,有失书法原貌。此观点,在今天看来,不无道理,体现了康有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书法艺术的正确主张。

至于有一种观点认为,他是社会历史的绊脚石,实乃不该,尽管他受现实社会环境所限,暴露了政治上的不彻底和思想上的保守,但其主流思想属维新派。还有的认为其主张碑学,是帖学衰落的

罪魁祸首,也有失偏颇。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