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先生的哲学情怀

1939年秋,先生时隔八年重返复旦,到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

陈望道先生的哲学情怀

寄语:陈望道先生与哲学的缘分,可以从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留学时算起,当时他学的虽然是法科,但对人文类课程却有极大的兴趣,系统涉猎了哲学,特别是经过日本学者消化的西方哲学。再加上他先前在国内熟读四书五经所打下的国学基础,哲学功底可谓深厚。

鲜明立场

1920年秋,先生应聘到复旦大学国文部任教。20年代初,先生研究美学、因明学、伦理学。20年代中期先后作《美学概论》和《因明学概略》。前者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简明美学著作。而后一部书则把因明学与西方的逻辑学相互参照,以说明其异同。这两本书都是为了教学之用而写的,其中后一本书还专门是为复旦学生学习因明学而写的,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先生除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外,还与施存统合译苏联的波格达诺夫的《社会意识学大纲》,是又一部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色彩的译著。受该书观点的启发,先生牢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反对把文化当作一种休闲,当作"咖啡"、"冰激凌"或"风花雪月",而是把其当作获取新知和真理、追求人类自我解放的事业,其哲学立场十分鲜明。

主张有识

1939年秋,先生时隔八年重返复旦,到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42年起任新闻系主任,直至1950年。在主持新闻系工作时,先生主张学生要"好学力行",把"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作为办系原则。先生认为,撰写新闻评论不仅要有胆,还要"有识"。而要做到"有识",就必须接受哲学熏陶和逻辑学训练,培养自身宏大的视野、清晰的思维。为此先生专门为学生开设逻辑学课程。先生强调,语法、修辞、逻辑三者密切相关,写文章不讲逻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可能做到以理服人。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说法也有不合逻辑之处,如"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就犯了颠倒因果之误,需要加以纠正。

建哲学系

1955年复旦大学筹建哲学系,时任校长的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把陈珪如、全增嘏、王蘧常等知名教授调入哲学系任教,充实哲学系的师资队伍,还发动一批校内名家到哲学系讲学,包括周谷城、周予同、苏步青、刘大杰、蔡尚思、谈家桢、谷超豪、蒋学模等。

哲人风骨

"文革"后期,"批林批孔",贬斥儒家,吹捧法家,很多曾经服膺儒家的知识分子纷纷改变立场,但先生却批评法家"杀气太重",体现了哲人风骨。

先生平时表情严肃,言语不多,但一旦发言,总能别开生面,幽默诙谐,常常让人捧腹。为了推动复旦招收女生,先生曾对老校长李登辉采用激将法,提议把复旦改名为"复旦男子大学",以与北京女子大学相呼应。后老校长很快改变态度,同意招收女生。综观先生一生的学术和生命实践,先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知行合一、亦庄亦谐的哲人。明刊《哲坛女杰陈珪如》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