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人物影响

成吉思汗人物影响导语: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各级那颜必须遵令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成吉思汗身边服役,不得躲避或以他人代充。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全国百姓都是成吉思汗皇家的臣民,他们

成吉思汗人物影响

导语: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铁木真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

一、政治

建立政权

主词条:大蒙古国

设置断事官

主词条:大断事官

铁木真建国前,曾命异母弟别里古台担任断事官(札鲁花赤,jarquci,“整治外头的事”),审断斗殴、偷盗、诈伪等事件。到建立大蒙古国时,任命养弟失吉忽秃忽为最高断事官(即大断事官),主持分封民户和惩治盗贼、诈伪等事,把分配给宗室诸王和划归各千户的民户数、判决的案件,都记在青册(koko debter)上,任何人不许更改。大断事官就是大蒙古国中央的司法行政长官,所以被称为“国相”,后来汉人就把失吉忽秃忽(又译胡土虎)称为胡丞相。直到元世祖初年,大断事官一直保持着中央最高行政官(丞相)的地位。在他之下设有许多僚属,组成断事官机构。诸王也各置断事官管理本部百姓。

颁布文法

主词条:《成吉思汗法典》

在铁木真统一蒙古以前,由于蒙古族还没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蒙古人中有许多古来的“约孙”(yosun,意为道理、规矩、缘故,元代通常译为“体例”),它包含了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和行为规范。鉴于因各部贵族攻战、兼并而导致的社会秩序崩坏的局面,铁木真认为要绥服嚣嚣众民,必须“用极严厉的札撒来建立秩序,智者勇者使为统将,捷者巧者使掌后营(奥鲁),愚者贱者亦授以执鞭之役,遣就畜牧”,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建国前后,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训言(必里克,bilik)。在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前举行的大聚会上,又“重新确定了训言、法令和古来的体制”,下令全部写在纸卷上,编定为《大札撒》(《札撒大典》,札撒有“命令”“法令”的意思)。后来每当新大汗即位,或诸王朝会共议国家大事,都要先捧出《大札撤》诵读,遵照其中的有关条文行事。元人说:“凡大宴,世臣掌金匮之书,必陈祖宗《大札撒》以为训。”

《大札撒》是大蒙古国的法典,原书虽已失传,但中外史籍保留了它的许多条款,如那颜们除君主外不得投靠他人,不得擅离职守,违者死;构乱皇室,挑拨是非,助此反彼者处死;收留逃奴不归还其主者死;盗人牲畜者九倍偿还,不能偿还者以子女作抵。此外还有许多保护草扬、水源、马匹以及宰杀牲畜方法的规定等等。

怯薛制

主词条:怯薛

宋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04年)与乃蛮作战之前,铁木真着手“整顿军马”,在原有怯薛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护卫军,包括八十名宿卫(客卜帖兀勒,Kebte’ul),七十名散班(土儿合兀惕,又译秃鲁花,Turqa’ut),四百名箭筒士(火儿赤,qorchi)。建国后,他将护卫军扩充为一万名,包括箭筒士一千名,宿卫一千名,散班八千名,散班从千户、百户、十户官员和白身人(都鲁因古温,duri-yin gu’un)的儿子中挑选有技能、身体健壮者充当;千户之子可带伴当(随从)十人,百户之子伴当五人,十户及白身人之子伴当三人。各级那颜必须遵令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成吉思汗身边服役,不得躲避或以他人代充。这显然含有征调掌管兵民的那颜子弟入质,以便更有效地控制他们的意义,所以元人又将秃鲁花译为“质子军”。

护卫军的职责是守卫大汗金帐和分管汗廷的各种事务。规定宿卫值夜班,箭筒士和散班值日班,各分四队,轮番入值,每番三昼夜,故总称为“四怯薛”。护卫军还是由大汗直接掌握的最精锐的部队,凭此足以“制轻重之势” ,故又称为大中军。铁木真任命最亲信的那可儿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家子弟世袭担任四怯薛之长。怯薛职务的分工有火儿赤(佩弓矢者)、云都赤(ulduchi,带刀者)、札里赤(jarliqchi,书写圣旨者)、必阁赤(bichig-chi,书记)、博尔赤(ba'urchi,厨子)、速古儿赤(sugurchi,尚供衣服者)、昔宝赤(siba'uchi,掌鹰者)等十多种。诸怯薛执事官作为大汗的侍从近臣,地位在外任千户那颜之上。怯薛不仅是大汗的亲卫军和宫廷(王室)事务机构,而且具有政府的职能,在大蒙古国的军政事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铁木真建立这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起到了维护汗权、巩固新生的统一国家以及防止氏族贵族的复活和重新发生内战的作用,成为蒙古对外征战的有力工具。

分封子弟

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后,原来分别隶属各部贵族的所有“有毡帐的百姓”,都成了他的“黄金家族”的臣民和产业,在编组为九十五千户之后,他按照蒙古社会家产分配的体例,给诸子、诸弟和母亲诃额仑各分配一“份子”(忽必)百姓。

铁木真给诸子、诸弟划定了封地范围。诸弟封在蒙古东部,称为“东道诸王”。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家封地都在阿勒台山之西,称为“西道诸王”。拖雷“幼子守灶”,继承铁木真四大斡耳朵和国之中心蒙古本土之地。诸宗王封地系游牧地区,所征服的定居地区则作为黄金家族的共有财产,由大汗政府管辖。

子弟分封与千户那颜的封授性质不同,后者只是国家的地方军政长官,黄金家族才是真正的主子。各支宗王所得的分民(忽必亦儿竖)即为各自的家产,管领这些百姓的千户那颜也成为他们的家臣。拥有分民和封地的各支宗王,即建立了各自的“兀鲁思”,为大蒙古国之内的“宗藩之国”。诸藩王(汗)奉大汗为宗主,其后王继立需得到大汗的认可,同时他们也拥有共同推举大汗、参与大兀鲁思重大事务的议决及享受共有财产一份子的权利。

二、军事

发动战争

十三翼之战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

蒙古第一次西征

蒙灭西夏之战

麾下大将

铁木真麾下的将领,主要有:

四骏(一作四杰,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

四狗(哲别、者勒蔑、速不台、忽必来)

四弟(合撒儿、别勒古台、合赤温、帖木格)

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四养子(阔阔出、失吉·忽图忽、博尔忽、曲出)

领户分封

主词条:千户制

大蒙古国的统治制度在铁木真灭克烈之后就开始建立,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建国后,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

全国百姓(游牧民)统一按十进制编组,分千户、百户、十户三级,共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并划定各千户的牧地范围,分别授予建国有功的贵族和那可儿们世袭管领,封他们为千户那颜。千户的编组原则,一种是那些始终忠诚地联合或附庸于铁木真的部落首领(如弘吉剌、亦乞列思等姻族,兀鲁、忙兀、八邻等尼鲁温蒙古部落),或主动归附者(如汪古部的阿剌兀思惕吉忽里、斡亦刺部的忽都合别乞),均获准仍“统其国族”(即本部人民),但需按统一编制组成若干千户;少数功勋卓著的那可儿(如木华黎)也被允许收集业已分散的本部落人民组成千户。另一种是由不同部落的人民混合组成的,如泰赤乌、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等人数众多的大部,在被征服后,其部民都被“分与了众伴当”,加上这些伴当(那可儿)们在战争中各自“收集”(掳掠)来的人口,编组为千户。前一类只占少数,后一类是多数、千户体制既是大蒙古国的军事单位,同时也是地方行政单位,完全取代了旧时代的氏族部落组织[renwugushi.com]。千户百户那颜是大汗任命的军事和行政长官,如有过失或不忠诚,大汗可将他们治罪,剥夺其职务,另授予他人。全国百姓都是成吉思汗皇家的臣民,他们被划归各千户“著籍应役”,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游牧,不得擅离所部。在千户之上设左右翼两个万户,为最高统兵官,所有千户(除分给诸子弟者外)都分属这两个万户。

《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举了这些千户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经历以及各千户的组成情况,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马,有3位驸马共领有10千户,因此当时实际分封的只有88人,这就是蒙古汗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户制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后瓦解。这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蒙古汗国统治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立特殊功勋的那颜,还被授予种种特权,那颜阶层是铁木真“黄金家族”统治蒙古人民的支柱。这实际上是用战争打败了原来各部的奴隶主和氏族贵族,又重新培植了一个新的奴隶主阶层,这是以铁木真所在的黄金家族为主、各级功臣为辅的新的奴隶主阶层。

增强军力

铁木真拥有的军队数量,据《蒙古秘史》记载,有九十五个千户,加上一万名最精锐的护卫军。在攻略诸国过程中,又吸收了归降的军队,并驱使被征服地区人民为兵,使军队数量大大扩充。据《蒙鞑备录》记载,成吉思汗“起兵数十万”,西域史家载成吉思汗西征军达六十万,这个数字虽属夸大,但也反映了蒙古兵力确有大量增加的事实。

古军的武器装备,在攻略诸国过程中也得到改善,除原有的弓箭刀枪外,又从中原和西域俘获许多制作利器、甲盾、攻城之具、炮火等各种武器的工匠,“百工之事,于是大备”,这使蒙古精锐的骑兵如虎添翼。金哀宗说:“北兵所以常取金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

指挥艺术

史称铁木真“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蒙古军在他指挥下创造了许多独到的战术。

每次进兵,蒙古军必先发精骑四向哨探,远哨一二百里,探明左右前后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某所有粮草,刺探得实,急报大营。其驻营整然有法,前置逻骑,分番警戒;大帐前后左右,诸部军马分屯,布置疏旷,以便刍秣,且可互相接应。

在野战中,铁木真则利用骑兵的灵活迅速,注重分散作战;一般以十分之三兵力为前锋,摧坚陷阵,三五骑一组,决不簇聚,以免为敌所包,敌分立分,敌合立合,聚散出没,极为灵活,“来如天坠,去如电逝”,称为“鸦兵撒星阵”,往往能以较少骑兵击溃众多敌军;攻打敌阵,每以骑队先行冲突,前队冲不动,后队继之,同时布兵于敌阵左右后方,待合围后一齐冲击;若敌阵坚固,则使牛马搅阵,或迫降俘为牺牲品施行硬攻,使敌纷乱、疲惫;敌阵一动,即乘乱长驱直入,鲜有不克。在兵力少时,则布疑兵以恐敌;或用设伏之法,佯败而走,弃辎重金银,诱敌逐北中伏,常能全歼追兵。进攻坚城时,常先扫清外围村镇,然后集中兵力,团团围困,立栅建堡,绝其外援,以弓箭、炮石器械昼夜连续轮番攻打,使敌疲惫;或决堤水淹,或挖地道入城。铁木真及蒙古军采用的种种战术,“有古法之所未言者”。

三、文化

创建文字

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只靠结草刻木记事。在铁木真讨伐乃蛮部的战争中,捉住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畏兀儿人。他是乃蛮部太阳汗的掌印官,太阳汗尊他为国傅,让他掌握金印和钱谷。铁木真知他深通文字,就命他留在身边,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教太子诸王学习,创制了畏兀儿字蒙古文。除乃蛮人外,克烈人可能也有懂得和使用畏兀儿文的,他们在蒙古文字创制中也起了作用。后来更有许多畏兀儿人成了蒙古诸王贵族的书记官和教师。从此以后,蒙古汗国的文书,“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

虽然忽必烈时曾让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但元朝退出中原后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书”经过14世纪初的改革,更趋完善,一直沿用至今。正是有了这种文字,才可能记录表册,编定《大札撒》,发布命令,制作印玺,编纂史书(如《蒙古秘史》)。蒙古族的文化从此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宗教政策

铁木真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当时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在其统治的范围之内几乎应有尽有。其中包括蒙古人原来信奉的萨满教,西藏、西夏和汉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摩尼教,畏兀儿和西方各国信奉的伊斯兰教(回回教、答失蛮),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钦察、斡罗思各国信奉的基督教(包括景教,即聂斯托利派;也里可温,罗马派)等等。蒙古贵族征服天下,基本上是采取屠杀和掠夺政策,但其宗教政策却比较开明,并不强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允许各个教派存在,而且允许蒙古人自由参加各种教派,对教徒基本上免除赋税和徭役。实行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对蒙古贵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发挥过不小的作用。

随着中亚、波斯、高加索地区和东欧大平原等地被征服,来到东方的回回人空前增加。蒙古贵族利用回回上层和富商大贾作为压迫与剥削中原汉民的帮手,如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不花剌贵族赛典赤赡思丁,富商奥都剌合蛮、阿合马等,都在统治机构中担任很重要的职务。移居漠北与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许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师答失蛮、苦行者迭里威失,享受与僧道、也里可温同样的免税待遇。但一般的回教徒——木速鲁蛮则同编民一样要交纳赋税,负担差发。

总之,“在中国,由于蒙古人采取‘信仰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政策,伊斯兰教乘机往东发展,大批穆斯林迁居来华,为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忽必烈以后,元朝统治者主要提倡喇嘛教,西藏人八思巴被尊为“大宝法王”、“大元帝师”。以后每一帝师死,必自西藏取一人为嗣,一直到元朝灭亡。由此佛教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权,并将教义传入了蒙古地区。

四、民族

11、12世纪的蒙古高原,分布着塔塔儿、克烈、乃蛮、蔑儿乞、斡亦刺、汪古及乞颜等多个强大的部落,而经过铁木真对蒙古诸部的统一战争,使统一在大蒙古国治下的漠北各部百姓,原来拥有各自名称的部落氏族,都以“蒙古”为总名,逐渐融合为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 对当代蒙古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王阳明简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