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百姓的王安石为何最后要归隐山林?

王安石是否如北宋时期文人那样的主张:“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呢?其实,陷入变法困局的王安石,即使退隐江宁(南京),笀鞋杖策的苏轼仍然来到南京,他要会一会自己的诗朋词友王半山。王安石双手一摊:“我己经离开朝庭了,这些事情在朝内我可以说,但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王安石为什么会被罢相呢?

心系百姓的王安石为何最后要归隐山林?

用“归隐山林”形容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似乎用词太浪漫,是被罢官了,王半山(王安石字)带着家人,轻车简从,一大早从开封南门悄悄遁去。

王安石是否如北宋时期文人那样的主张:“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呢?我认为有一半是在无可奈何中,心力交瘁的离开他倾尽所有心血的“变法”工作,另一半则是他的身心十分疲惫,在不能兼济天下的情况下,独善其身。在林泉中韬养宁静淡泊心性。

其实,陷入变法困局的王安石,即使退隐江宁(南京),笀鞋杖策的苏轼仍然来到南京,他要会一会自己的诗朋词友王半山。然而见面又是谈“变法”,苏轼坚持自己的观点:“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不在乎强与弱,一一一我希望陛下(王半山)一定要崇尚道德而使风俗厚道,不願意陛下急于建立功业而贪图富强一一”。

王安石双手一摊:“我己经离开朝庭了,这些事情在朝内我可以说,但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王安石为什么会被罢相呢?

最根本的一点:“诗人做政治家激情有余,“绝情不足”。

其次是“变法”的最高支持者神宗皇帝的左右摇摆。

王安石,字介甫,小字獾郎,晩号半山。江西抚州临川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一生因宁变法受到不少争议。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少年时代的王安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恃才傲物,一心想以诗文博取功名,但是,他受到前辈欧阳修,范仲淹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道德和民生问题,立下“矫世变俗”的志愿。

他的仕途起自基层,以进士资格为官的王安石在任职期间,带领农民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用官库粮食低息贷给急需的农民。

他曾经给北宋中央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神宗皇帝即位后,一心变法图强,于是召见王安石,秉烛夜谈天下大事,神宗终于认同王安石的变法政治主张。

熙宁二年,王安石进入中央出任参知政事,变法程序拉开序幕。

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宋神宗心中却首先要强兵,要报宋太祖赵光义死于契丹人的箭伤即“一箭之仇”,而且想收复“燕云十六州”。

当时的大臣主张“节约强国”,而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在改革的组织中,特别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专门制定户部、度支、盐铁的条例。

改革的具体条例有:

1.均输法。2.青苗法。3.农田水利法。4.保甲法[renwugushi.com]。5.免役法(关于征兵制度)。6.三合法(教育改革)。7.使用新的教科书《三经新义》旨在培养新型干部人才。

我认为:宋神宗支持下的“熙宁变法”,是从政治、经济、军事、人才领域全方位的改革,急速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承受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守旧派如司马光等官僚和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王安石的变法在巜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中,是毁誉参半的评价,反对派认为他是一个集“奸、伪”于一身,搞坏了国家,注释《诗经》、《尚书》、《周礼》,似乎暴露了王安石“半罆水”的根基,历来遭人垢病。

誉之者认为他胆子大、思想新、在改革弊端,振兴国家方面,颇有建树。

多数人认为,他没有很好的联络同事,手下又用了奸邪小人,所以失败。

王安石是一个相当固执和强硬的官员,我认为这是好的一个方面,是一个改革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意孤行,更应该团结广大干部群众,稳步推进改革。

另一个重要人物宋神宗,作为改革创新的一代君王,应该义无反顾的支持改革,切不可左右摇摆,即使是风险,也应该一试,否则,功亏一篑。

可惜,反对派利用天灾干旱,利用所谓的“天人合一”模糊不清的观点,解释自然灾害,把干旱的灾难归咎于王安石主张的“天变不足畏”。

在灾民和官员的压力下,神宗妥协了,王安石被罢官下课。心力交瘁的王半山终于长叹一声:“归去来兮”,终于挥一挥马鞭,不留一点动静,回家了。

虽然十个月以后,又应召回京,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神宗皇帝这位宋朝堪称有所作为的皇帝,却在三十八岁那年在酒席上突然病发,拖了几个月,于元丰八年三月,带着不甘心的遗憾离开人世。

“老臣他日泪,湖海想遗衣“,王安石痛悼自己的改革靠山的失去。

变法全面废除。

不久,王安石也抑郁成疾,追随神宗而去。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当宋神宗上位时,国家不是很繁荣,所以他想要改革,但是改革是一场革命,肯定要遭到有些顽固派的阻拦,一向推崇守旧的人必然极力反对,所以宋神宗就去寻找有进取改革的大臣成为他的助手,后来得知改革的主张是王安石提出的,就把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做官的时候把他管理的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当时灾情严重,百姓很苦,他治理水系,用自己的办法把事情办的十分到位,百姓赞不绝口,当老百姓的粮食不够时,他把官粮接济百姓,等粮食收割后再还给他,百姓们没有饿肚子。因为王安石治理地方有方,宋神宗就招他进京,到宫中,就向皇帝提出变革的看法和意见。这之前,宋仁宗废除了范仲淹的新政,掀起来大的波澜,这时王安石提出的改革变法主张,无疑是朝刀尖上撞,宋神宗心情哪能好呢?王安石见皇帝改革意志不坚,就急流勇退,借母亲去世还乡,等再次返回朝中,详细的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皇帝宋神宗,皇帝此时非常高兴,因为王安石的主张符合百姓的利益,把王安石提升为宰相,实施变法。

但是变法伤害了地主官僚的利益,部分大臣们纷纷反对,宋神宗便退缩了,私下里对王安石暗示不要变法改革了。

皇帝的动摇,又逢海北大旱,有些人就乘机上疏说王安石变法违背天道,老天都要惩罚,要求罢免王安石。

王安石只有辞官回家,几番沉浮,上上下下,王安石一路坎坷,但他没有放弃,每一次他都选择坚持,继续自己的事业。王安石的改革变法,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落后局面,增强了国防,巩固了封建帝王的统治,然而,国家对于苏轼等人的不公正裁决,导致了王安石的心灰意冷,毅然辞去了宰相职务,退隐山林,从此不理朝政。王安石的一生,注定了在封建社会帝王的统治中,一个有做为的宰相要想实现为百姓造福的主张,也是不可能的。

上一篇:陆游人物简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