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是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吗?

屡试不第使柳永遁入烟花柳巷,早把家国情怀忘却了脑后。对后世的词作贡献让史学界难以把柳永和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纵观柳永的一生,我敢言:柳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我们不能说一个仕途坎坷的的人没有家国情怀!

柳永是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吗?

柳永出身儒宦,幼时即显聪颖,加之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崭露头角,少有名气。他自己对前程满怀信心,为实现自已的远大抱负,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进京赶考,然而造化弄人,几次赶考却名落孙山。

柳永是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诗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自称白衣卿相,他也有报国的想法,只是当时没有办法,才落得那个下场,这也许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吧。

柳永是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吗?这要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其创作的词作品来评判,笔者愚见,柳永不算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人。

屡试不第使柳永遁入烟花柳巷,早把家国情怀忘却了脑后

柳永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告别福建崇安家乡北上京城求取功名,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骚,可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如果这时的柳永能像同为词人的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也可以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我们会把“家国情怀”的祝愿放在他的他身上。可遗憾的是,柳永自此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为她填的词而走红[renwugushi.com]。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十七年,直到他终于在四十七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可他这时候不但不感谢朝廷,而且“早把功名忘却了脑后”。

对后世的词作贡献让史学界难以把柳永和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

必须承认,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九百多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让人置身在美妙的山水图画中,可这样美妙的词句,还是落笔在“想佳人,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格调上去。翻遍柳永的《乐章集》,体现“家国情怀”的词基本没有,史学界早把柳永的词定性在了“婉约派”的风格上。不过,人生在世,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才得其用,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能记住“金戈铁马”的岳飞,也能记住“晓风残月”的柳七。

如若柳永看到这个问题,我想他的回答是“纵使国虐我千百遍,我却爱国胜初恋!”

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多少宋代词人的抱负。纵观柳永的一生,我敢言:柳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先来从他的出身说起吧,柳永出身官宦世家,作为一个官宦世家子弟,多多少少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国情怀肯定是有的呀!他自幼就开始学习诗词,因为他有功名用世之志。

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所以才一心填词。因为仕途坎坷,他才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正因为有家国情怀,但家国情怀得不到施展,他只能忍痛,在寄托中生活!我们不能说一个仕途坎坷的的人没有家国情怀!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