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史可法、于谦三位历史名臣之死,如何评价?

同文天祥、史可法相比,于谦的死,最为可惜,令人无比痛心。于谦之死,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一身清白的于少保得到如此下场,实在是人神共愤。论才干和历史地位,文天祥可以排在于谦之后,位列第二。

文天祥、史可法、于谦三位历史名臣之死,如何评价?

导语:每当国家和民族受到侵略时,总会有像文天祥史可法于谦一样的人站出来,坚决抵抗侵略者,直至粉身碎骨,这份精神和勇气值得后世学习。

这三位名臣,都是民族英雄,在其所处时代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战,在历史上,都是以正面的光辉形象传世。

实际上,三者还是有不小差别的。历史地位最高的,无疑是于谦于少保。对于于谦的评价,我以为,在如今西湖边的于谦祠墓中的一副楹联就可概括:

“双手扶明光日月,一心报国壮山河”。

这两句话,就是于谦的贡献。

土木之变后,如果没有于谦的坚持,明朝可能会迁都以避瓦剌锋芒。没有于谦的指挥,京师的老弱残兵可能难以抵挡也先的攻击,京城一旦失守,则后果不堪设想。

还好有于谦,某种程度上看,甚至可以说他又为大明续命200多年。

同文天祥、史可法相比,于谦的死,最为可惜,令人无比痛心。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位,于是,当初主张立朱祁钰为帝的于谦遭到清算,几乎成为必然,哪怕当初他只是为国考虑,毫无私心。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朱祁镇的报复如此残酷。

石亨、徐有贞等夺门功臣向朱祁镇进言:不杀于谦,其名不正。

朱祁镇虽然犹豫,最终还是采纳了建议,于谦终于被杀。

于谦之死,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一身清白的于少保得到如此下场,实在是人神共愤。

小院认为,于谦之死,是明朝最让人痛心的一桩冤案,石亨、朱祁镇等人,因为冤杀于谦,让自己也遗臭万年。

可惜,数百年之后,现在提起于谦,更多人知道的,却是说相声的于谦于老师,而不知大明于少保为何人。

或许这就是人心不古吧。

论才干和历史地位,文天祥可以排在于谦之后,位列第二。在襄阳沦陷后,南宋的灭亡事实上只剩下了时间问题,文天祥,正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力图挽救宋室的那一类人,这类人,我们称为忠臣,民族英雄。

与于谦不同的是,文天祥没有成功。

当时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全世界都在颤抖,南宋显然无法幸免,这非文天祥之过。

文天祥最为人佩服的,是他的坚持,他的气节。

文天祥本不是武将,也不会领兵打仗,他的军事能力,其实是很弱的。

临安沦陷后,他拉出一支部队,在陆地继续抵抗元军,不知兵事的文天祥自然不是身经百战的元军将领张弘范对手,连战连败,很快兵败被擒。

文天祥就是一个忠臣的典型形象,在国破家亡之际的坚持,诠释了忠诚的定义,所以被后人顶礼膜拜,后来者于谦,也以文天祥作为偶像。

至于史可法,他是名臣,也是忠臣,能力却差劲得可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在崇祯自缢,北京沦陷后,已成为明朝的最高文官,本应如同于谦一样,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可是,南明弘光朝局势的崩坏,有很大一部分归因于史可法的处置不当,或者说,是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他坐上这个位置。

在选皇帝的时候,史可法优柔寡断,导致马士英与江北四镇勾结,拥立福王朱由崧,反而使得自己被排挤出南京,拥立的弘光帝朱由崧,则是个蛤蟆天子,没有对国事起到一丁点作用,反而使朝纲败坏,这些,史可法要负很大责任。

此后,督师淮扬的史可法也没有表现出一点军事能力,江北四镇后来的降清,与他也有很大关系。扬州之战,又进退失据,手忙脚乱,仅仅一天扬州就被攻破。

城破之后,史可法固然一死了之,成全了自己的名节,就此成为忠臣。

史可法气节固然值得钦佩,民族英雄也当得起,但气节之外,误国之责,其实不小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