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个人恩怨

王安石个人恩怨寄语: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治见解不同,王安石大力提倡变法,而苏东坡坚决反对,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是一对政敌。四是以德报怨,则是其中最高境界,就像王安石不计前嫌义救苏东坡,少见难得,弥足珍贵。汤恩伯的恩将仇报与王安石的仇将恩报相比,大概这就叫天壤之别吧

王安石个人恩怨

寄语: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也实在难为这位荆公先生了,对政敌如此宽大为怀,居然仇将恩报。若随便换个人,朝廷杀了我的政敌,正中下怀,我不落井下石,在一旁边看热闹也就是了,何苦替他出头,为他求情?可王安石到底是王安石,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真正的宰相度量。退一步说,即使他没有别的什么成就业绩,即使没有列入唐宋八大家,没有文起八代之衰,单就从保存苏轼性命这一件事,也就足以千古不朽了。

办案的一帮御史李定、舒亶、王圭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而且证据确凿,白纸黑字,但杀还是不杀,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关键时刻,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据说,乌台诗案的结果最后取决于王安石的这一句话!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治见解不同,王安石大力提倡变法,而苏东坡坚决反对,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是一对政敌。

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恩仇记》里,水手邓蒂斯报恩复仇,毫不含糊,痛快淋漓,他的仇人或死或疯或身败名裂或家破人亡,他的恩人也饱受恩惠,善有善报。但我总觉得其境界不高,就是因为他缺少了以德报怨这个重要内容,看来,水手到底是水手,与宰相还差点距离啊!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每天被迫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古往今来,恩怨相报,数不胜数,纷繁复杂,但不外乎四种情况:一是以恩报恩,这是良性循环,最好结果,譬如韩信报漂母一饭之恩,诸葛亮报刘备知遇之恩,这事多多益善;二是怨怨相报,吴子胥报平王杀父屠兄之仇,孙膑报庞涓刖足之仇,虽然残酷,也属正常反应,尽管不是什么好事;三是以怨报德,那是连畜牲都不如啊,吕布先为赤兔杀义父丁原,后又为貂蝉杀义父董卓,幸亏最后被曹操砍了脑袋,要不然不知道他还会再杀几个义父呢。曹阿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逃亡途中,人家吕伯奢正杀猪宰羊款待他,他竟然因瞎猜疑而杀了吕伯奢全家,还大言不惭地说: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四是以德报怨,则是其中最高境界,就像王安石不计前嫌义救苏东坡,少见难得,弥足珍贵。

当然,恩仇相报中的是是非非与身份没有关系,平民百姓里知恩图报者比比皆是,而达官贵人里忘恩负义者也不在少数。汤恩伯那官不小吧,官至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京沪杭警备司令,却为了表忠心换取蒋介石信任,硬是把策动他起义的恩师陈仪给出卖了。早年,汤恩伯出国留学没钱,是陈仪全力资助,回国后又受陈一再提携,与他情同父子,关键时刻汤却恩将仇报,把陈仪送上了断头台。后来他自己也不得好死,不仅没有人同情他,反倒骂声一片,都说他活该倒霉,不知道他有何面目与恩师相见于地下。汤恩伯的恩将仇报与王安石的仇将恩报相比,大概这就叫天壤之别吧

上一篇:陈振孙个人简介
下一篇:王安石为官经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