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物种起源》简介

达尔文《物种起源》简介寄语:《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对大多数物种而言,有性繁殖是惟一的选择。

达尔文《物种起源》简介

寄语:《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变异性的诸原因、习性和器官的使用和不使用的效果、相关变异、遗传、家养变种的性状、区别物种和变种的困难、家养变种起源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物种、家鸽的种类,它们的差异和起源、古代所依据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家养生的未知的起源、有计划的选择和无意识的选择、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变异性、个体差异、可疑的物种、分布广的、分散大的和普遍的物种变异最多、各地大属的物种比小属的物种变异更频繁、大属里许多物种,正如变种那样,有很密切的、但不均等的相互关系,并且有受到限制的分布区域。

第三章

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关系、当作广义用的生存斗争这一名词、按几何比率的增加、归化的动物和植物的迅速增加、抑制个体增加的性质、斗争的普遍性、气候的影响、个体数目的保护、一切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界里的复杂关系、同种的个体间和变种间生存斗争最剧烈;同属的物种间的斗争也往往剧烈、生物和生物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它的力量和人工选择力量的比较、它对于不重要性状的力量、它对于各年龄和雌雄两性的力量、性选择、论同体间杂交的普遍性、对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和不利的诸条件,即杂交、隔离、个体数目、缓慢的作用、自然选择所引起的绝灭、性状的分歧,与任何小地区生物的分歧的关联以及与归化的关联、自然选择,通过性状的分歧和绝灭,对于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的作用、一切生物分类的解释、生物体制的进步、下等类型的保存、性状的趋同、物种的无限繁生、提要。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改变了的外界条件的效果/与自然选择相结合的使用和不使用;飞翔器官和视觉器、气候驯化、相关变异、生长的补偿和节约、假相关、重复的、残迹的及低等体制的构造易生变异、发育异常的部分易于高度变异;物种的性状比属的性状更易变异;次级性征易生变异、同属的物种以类似的方式发生变异、长久亡失的性状的重现、提要。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伴随着变异的生物由来学说的难点、过渡变种的不存在或稀有、生活习性的过渡、同一物种中的分歧习性、具有与近似物种极其不同习性的物种、极端完善的器官、过渡的方式、难点的事例、自然界没有飞跃、重要性小的器官、器官并不在一切情形下都是绝对完善的、自然选择学说所包括的模式统一法则和生存条件法则。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长寿、变异不一定同时发生、表面上没有直接用处的变异、进步的发展、机能上不大重要的性状最稳定、关于所想象的自然选择无力说明有用构造的初期阶段、干涉通过自然选择获得有用构造的原因、伴随着机能变化的构造诸级、同纲成员的大不相同的器官由一个相同的根源发展而来、巨大而突然的变异之不可信的理由。

第八章

本能。本能可以与习性比较,但它们的起源不同、本能的级进、蚜虫和蚁、本能是变异的、家养的本能,它们的起源、杜鹃、牛鸟、鸵鸟以及寄生蜂的自然本能、养奴隶的蚁、蜜蜂,它营造蜂房的本能、本能和构造的变化不必同时发生、自然选择学说应用于本能的难点、中性的或不育的昆虫、提要。

第九章

杂种性质。第一次杂交不育性和杂种不育性的区别、不育性具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它不是普遍的,近亲交配对于它的影响,家养把它消除、支配杂种不育性的法则、不育性不是一种特别的禀赋,而是伴随不受自然选择累积作用的其他差异而起的、第一次杂交不育性和杂种不育性的原因、变化了的生活条件的效果和杂交的效果之间的平行现象、二型性和三型性、变种杂交的能育性及混种后代的能育性不是普遍的、除了能育性以外,杂种和混种的比较、提要。

第十章

论地质纪录的不完全。今日中间变种的不存在、绝灭的中间变种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数量、从剥蚀的速率和沉积的速率来推算时间的经过、从年代来估计时间的经过、古生物标本的贫乏、地质层的间断、花岗岩地域的剥蚀、在任何一个地质层中中间变种的缺乏、物种群的突然出现、物种群在已知的最下化石层中的突然出现、生物可居住的地球的远古时代。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新种慢慢地陆续出现、它们的变化的不同速率、物种一旦灭亡即不再出现、在出现和消灭上物种群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与单一物种相同、论绝灭、全世界生物类型同时发生变化、绝灭物种相互间以及绝灭物种与现存物种相互间的亲缘、古代类型的发展状况、同一区域内同一模式的演替、前章与本章提要。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今日的分布不能用物理条件的差别来解释、障碍物的重要性、同一大陆上的生物的亲缘、创造的中心、由于气候的变化、土地高低的变化以及偶然原因的散布方法、在冰期中的散布、南方北方的冰期交替。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淡水生物的分布、论海洋岛上的生物、两栖类和陆栖哺乳类的不存在、岛屿生物与最近大陆上生物的关系、从最近原产地移来的生物及其以后的变化、前章与本章提要。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分类,群下有群、自然系统、分类中的规则和难点,依据伴随着变异的生物由来学说来解释、变种的分类、生物系统常用于分类、同功的或适应的性状、一般的、复杂的、放射状的亲缘关系、绝灭把生物群分开并决定它们的界限、同纲中诸成员之间的形态学,同一个体各部分之间的形态学、胚胎学的法则,依据不在幼小年龄发生的、而在相应年龄遗传的变异来解释、残迹器官;它们的起源的解释、提要。

第十五章

复述和结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异议的复述、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的复述、一般相信物种不变的原因、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引申到什么程度、自然选择学说的采用对于博物学研究的影响、结束语。

书中讨论了育种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动物行为学、形态学、胚胎学、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现象,揭示出各种生物之间具有亲缘关系,物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伴有修改的代传”而发生变化。达尔文研究生物在家养状态和自然状态下的变异,提出了以自然选择理论为核心的进化论,认为在“为了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被选择保存下来,不利的个体被淘汰,经过一代代的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导致新物种的产生,造成了奇妙多样的生命形态;栖居在地球各地的一切生物,都是从一个或几个原始类型进化衍生出来的;演化造成生物多样性。

多细胞生物

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这是生物进化中的一次飞跃。这一不可思议的进化过程将无数个独立细胞结合在一起,组成神奇复杂的生物体结构。这一过程极为漫长,大约经历了30亿年,包括至少16个不同的时期,动物、陆地植物、菌类和藻类等都参与其中。

有性繁殖

对大多数物种而言,有性繁殖是惟一的选择。有性繁殖较无性繁殖更为高级和复杂,更有利于物种一代代延续下去而不致灭绝。

无性繁殖如何进化到有性繁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进化,至今依然是个谜。有许多生物学家认为从无性繁殖进化到有性繁殖实际上是一种失策,进化过程应该更眷顾无性繁殖。

当然,有性繁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提供了遗传重组的基础[renwugushi.com]。只有通过有性繁殖,才有可能出现变异;也正是由于有了变异,才使得生命能不断适应各种生存环境。

实际上,细胞凋亡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人体发生炎症以后,那些吞噬了细菌或病毒的白细胞就会自杀,从而消除炎症。植物也利用细胞凋亡来抵御病原菌:将受感染的区域隔离起来,然后自行杀灭其中的细胞。至于细胞凋亡的机制,目前尚不太清楚。

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出现之前,那些单细胞微生物从硫、铁和甲烷等中获取能量。大约在35亿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一些微生物产生了一种捕捉太阳光能来制造碳水化合物、用来维持生长需要的能力,这就是原始的光合作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光合作用,它能用水和二氧化碳来制造碳水化合物与氧。

光合作用的出现,为那些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的诞生准备好了一切。因为有了光合作用,有机体就能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生命的生存提供必需的能量;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机体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变了大气的成分,释放的氧还参与组成大气层的臭氧层,使各种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因此,在生物进化史中,在改变生命和地球面貌方面,没有哪个突破可与光合作用相比。

寄 生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斗争是推动进化的最强劲的动力之一。没有掠夺者和吃白食者,生物界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从病毒到绦虫,从滕壶到鸟类,寄生者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种类。

宿主对于寄生虫的进化也会产生影响。而寄生者对进化的影响则更大,寄生者的DNA可以剪切并粘贴到宿主基因组任何位置,从而使宿主产生基因突变。

超个体现象

超个体现象是指许多生物个体聚集在一起,分工合作,共享劳动成果,过着和谐的、“乌托邦”式的生活。它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常见现象。

僧帽水母就是一种典型的超个体生物,它是由单细胞生物组成的一个群居体。这个超个体生物有着精细的分工,有的专门行使运动功能,有的负责摄食,有的则负责输送养料等。这种生活方式的优势非常明显,与单个体生活相比,聚居可以更好地抵御天敌,占据新的栖息地,以及应对环境的变化等。

死 亡

没有死,何来生?所以死亡是一种进化策略。研究发现,在任何一种多细胞生物体内都存在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机制。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必须依赖细胞凋亡,一旦阻断细胞凋亡,发育过程就乱套了。一旦细胞凋亡紊乱了,就有可能产生癌。

共 生

共生的定义有许多,这里是指两种生物身体紧密接触,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尤其在摄食方面。实际上,共生现象已经引发了进化研究的新热潮,而且生物的进化反过来促使共生关系不断出现。

共生现象在自然界很普遍,大约90%以上的植物种类存在共生现象。比如,兰花的种子比灰尘还小,不含养料,一旦缺乏真菌的感染,它就无法获得发芽和生长所需的营养;珩鸟从鳄鱼牙中啄取水蛭,为鳄鱼提供口腔卫生服务,它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所需的食物。在自然界中,没有一种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可以离开那些生活在肠道中帮助消化食物并产生维生素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和我们有唇齿相依的关系。

眼 睛

眼睛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一大亮点,因为它彻底改变了生命活动的许多规则。在眼睛出现之前,生物的形态是温和、驯服的;眼睛的出现则意味着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世界拉开了序幕。眼睛使许多动物成为主动的猎食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眼睛至今在生物界也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37个门类的多细胞动物中,仅有6个门类进化出了眼睛。这6个门类包括人类、脊索动物、节肢动物、软件动物等,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也是进化最为成功的几大种类。

大 脑

大脑一直被看作进化的最大成就,因为它包含着语言、智能和意识等人类的最根本特性。然而,在这些特性出现之前,大脑自身的进化就已了不起:它将生命引出了植物的范畴,且第一次赋予了有机体快速处理环境变化的能力。

语 言

对人类而言,语言是最为重要的进化成就,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为根本的特征。它使我们人类拥有了意识、认同感、思考能力、同情心和道德感等。

但是,为什么其他动物特别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不会产生语言呢?萨马里认为,关键在于人脑的神经网络很独特,只有它们才能处理语言所需的各种复杂分级过程。而这些神经网络是由人类的遗传基因和实践经验共同打造而成的。

下一篇:达尔文个人简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