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十问,玩紫砂壶的必须要懂!

从事紫砂行业至今,小编经常收到一些提问,其中既有刚开始接触紫砂的“萌新”,也不乏一些老藏家的疑惑。今天特地收集了十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为大家解答。“包浆”,是器物表面附着物的特殊光泽。新器表面不会有“包浆”,包浆”也并不是由壶体渗出。

从事紫砂行业至今,小编经常收到一些提问,其中既有刚开始接触紫砂的“萌新”,也不乏一些老藏家的疑惑。今天特地收集了十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为大家解答。

(本文解答参考《紫砂壶典》)

1、什么是包浆?

如何鉴别“包浆”的真伪?

“包浆”,是器物表面附着物的特殊光泽。新器表面不会有“包浆”,包浆”也并不是由壶体渗出。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慢慢打磨出来的,蕴藉温润,幽幽的绝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

有包浆的壶,无论其外表是否有茶渍或尘土,只要用干净的布轻轻擦拭,都会出现一种越擦越亮的光泽,即“包浆亮”。

假包浆,是将壶的外表用很细的砂纸打磨后,置于浓茶汤中浸煮,或打蜡上油,虽可出现光亮,但不自然,不均匀,所谓“发贼、发浮、发愣”。

区别仿制的“包浆”,看这四点: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可见磨痕;嗅辨多有霉馊味;摩觉发涩,无滑润爽适感;浆体一刷就掉。

2、如何“开壶”?

新壶启用和旧壶“唤醒”时,要把壶身上的污、垢、滓及土、火味等清除干净,这个过程叫“开壶”。

传统的开壶方法如下:

1.除滓:用毛刷清理掉窑烧中存留的浮砂、存放中积攒的异物。

2.释土:将壶盖与壶身分置凉水锅中,以文火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停止加热。借壶身气孔的冷缩热胀释放紫砂泥的土味。

3.去火:将释土后的壶与老豆腐同置凉水锅中,以文火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停止加热,褪掉窑烧时高温形成的火气。

4.清异:将去火后的壶与嫩甘蔗头同置凉水锅中,以文火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停止加热,清除壶的异味。

5.识茶:将清异后的壶与准备泡养的茶叶同置凉水锅中,以文火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停止加热,使壶体吸附茶味。

6.凝脂:将识茶后的壶用干净的沸水洗净内外,自然干燥,使茶汁在壶体内凝结为底脂。

这些传统方法未必科学,如今开壶也无需如此复杂,但它是一种传统,反映更多的是一种认真和对紫砂壶的情感。

现在更常用到的“开壶”方法更为简洁,但仅适用于优质紫砂制品。

1.将干净的沸水,注入用干净的冷水洗净内外的壶中,加盖“闷”10分钟左右。

2.将干净的沸水,注入空水后的壶中,接着放入适量的茶叶,加盖“闷”10分钟左右。

3、如何养壶?

1.择壶:含泥量高、含砂量低的紫砂壶是养不出来的。

2.查残:有残缺的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品。

3.除土:新壶初用前,先用水洗去内外尘灰、泥屑,然后置冷水中小火煮沸,沸后不久熄火,稍凉后再煮沸,如此再三,土味尽去。

4.外养:每次泡茶后必把茶叶掏空,用热水把茶壶冲洗干净,擦拭后晾干。

5.内修:一壶不事二茶。尽管古文献中未见古人一把壶只泡一种茶的表述,也有论者认为紫砂壶对更换茶叶后的香味影响不大。但今天绿茶,明天红茶,后天黑茶,相互混杂,壶养出来也品性不佳。

6.适茶:紫砂壶大致有高、矮两类,高壶宜泡发酵茶,发酵茶不避深闷;矮壶宜泡不发酵茶,不发酵茶不宜深闷。

7.择水:泡茶的水建议用山泉水或矿泉水。

8.平心:急性子养不出好壶。心平气和,顺其自然,养到千度以上烧成的壶没了火气,它的色泽才会漂亮。

9.免磕:轻拿轻放,若不慎磕破一角,遗憾至极。

10.忌油:茶壶要放在没有油烟的地方,忌汗渍油污之手摩挲把玩。

11.裸存:如果壶暂时不用,应将壶身内外擦干爽,不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切忌将湿壶包裹密封,湿气封闭易生霉斑。

12.清霉: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茶壶又长期不用就会发生霉变,产生异味。可注满沸水晃数下倾出,即没入凉水,反复几次,霉味即无。

4、何为“养壶三不”

养壶“三不”基本原则为:

1.不急: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不要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

2.不吝:茶叶的等级要高,越是精品壶越要用上等茶叶,用山泉水或矿泉水。

3.不燥:泡茶的程序要对,用沸水浇壶身外壁,谓之“润壶”;用湿毛巾擦拭壶身,谓之“褒壶”;多壶轮番使用,谓之“歇壶”;异茶异壶,谓之“祀壶”。

“褒壶”的擦与刷要适度。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刷去,用沸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不应反复推搓。洗刷时不要使用清洗剂,以免“色浆”破坏。勿让壶沾油烟,否则结构不通透,难浸茶汁。

5、哪些是不科学的养壶法?

1.包浆法。泡茶时,将茶汁淋在壶上,以为壶多淋几下,就能多吸收一些“营养”,且不擦不刷。久而久之,壶被一层茶垢包起来,壶表面变得腻黑而无美感。

2.干擦法。泡茶时,趁壶身尚热将茶汁淋在壶身上,等茶汁倾倒后,用干茶巾往返擦拭。这种方式养的壶,变亮较快,但养成后,很怕人的手气、水气,一旦沾到了壶面,则养成的光泽易消褪,导致壶面光泽不匀。

3.湿擦法。壶身热时用茶巾沾茶水擦拭壶身,不断推搓。这种方法就像擦皮鞋,将茶汁一层一层擦在上面。假如久置半年以上不用,光泽会逐渐褪去。

4.勤刷法。泡茶时淋茶水在壶上,趁壶热吸收之际,用羊毫或小刷子,勤加刷拭,使茶汁平均刷在壶上,此法形成的是一种虚光。

6、如何正确“醒茶”?

“醒茶”方法有两种:

1)闷香:将壶温热后,把适量的茶叶放进去,盖上盖子,利用壶内的热度将茶闷1分钟,这时可欣赏茶叶的香气。适宜重香气、轻焙火的新茶。

2)温润:将壶温热后,把茶叶放进去,以温度适合这种茶的热水依内向绕注,将茶叶打湿后,盖上壶盖,随即马上将水倒掉。这时茶叶吸收了热量与水分,原本干巴巴的茶叶变成了蓄势待发的状态。适宜焙火稍重,或是陈年的老茶。

7、不同的茶适合什么样的紫砂壶?

绿茶,为完全不发酵,或晒青,或炒青,或烘青制成。不宜沸水,一般不用紫砂壶闷泡。

白茶,5%发酵制成。一般也不用紫砂壶闷泡。

新制普洱生茶、花茶,宜选用300毫升左右、矮身、大口的绿泥类壶,将沸水凉至90℃左右冲泡。陈年普洱茶,则需沸水冲泡。

黄茶,闷堆发酵渥黄而成,黄叶黄汤。名品如“君山银针’等,芽叶细嫩,显毫。各种泥料的紫砂壶均可,但以口盖宽大型的绿泥壶更好。

青茶,半发酵制成。名品如闽北“武夷岩茶”、闽南“铁观音”、广东和台湾的“乌龙”等。宜选用弯盖的小矮壶。各种泥料均可,以红泥类为佳。

红茶,80%发酵制成。名品如安徽“祁红”、云南“滇红”、江苏“宜红”等及印度“阿萨姆”、“大吉岭”和斯里兰卡“锡兰高地红”,香味悠长,性甘,汤色红浓。冲泡红茶,宜选用小口、高身的紫泥、红泥类壶,用沸水高温闷。

黑茶,菌发酵制成,原料粗老,叶片暗褐色。名品如湖南“安化”、湖北“佬变”、广西“六堡”、云南“熟普洱”等,汤浓、色深。宜选用口阔、腹扁的紫泥料小壶。

8、如何正确把持茶壶?

持壶倾茶的手势,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不同的壶,有不同的把持手势。

“勾把”:适于400毫升以上的大壶。用一手的食指或中指,或更多的指头勾住壶把,拇指按住壶把上方,另外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盖钮(俗称“点钮”),其他4指收拢。

“夹把”:适于200~400毫升的中型侧提壶。用一手的拇指与食指夹住壶把,中指以下手指辅助,另外一只手的食指点钮。

“捏把”:适于200毫升以内的小型侧提壶。用拇指与中指向壶心倾斜捏把,以无名指与小指抵住壶把下方,食指点钮。

“勾提把”:适于壶把一端往上飞扬如彩带飘扬的“飞天”壶。用食指以下的指头从外往内勾住壶提,或视长度决定几只手指,然后拇指点钮。

“夹提把”:适于“提梁”壶。“提梁”壶的提把在盖子上方。持壶的方法是以拇指与食、中指包夹住壶提后半部根部,以拇指顺便点钮(也可用另手的食指点钮)。

9、如何辨别紫砂泥是否纯正?

一看色,纯正紫砂的颜色,应具有玉石般的韵味,不论其自身是紫色、黄色、还是红色,其光质像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

二听音,在壶内放入茶叶,然后注入开水,紫砂壶因为透气性好,会发出沙、哑、沉的声音。如果注水入壶时,发出金属声或者瓷器般的脆声,就可断定不是紫砂或者泥料不纯。

三嗅味,掺了化工原料的壶有异味。用铁观音茶入壶,泡一小时后,茶水变色或有异味,则属假紫砂料。

四抚摸,紫砂手感滑润、舒坦、自然,虽有颗粒但仍很圆润。用传统手工加工碾磨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的砂粉手感也是不同的。

10、紫砂泥是否会“绝迹”?

宜兴政府曾颁布《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 对一些紫砂矿实行停采或管控保护,例如黄龙山紫砂泥矿脉。紫砂原料,源于自然,取之不尽,如今虽有管控,但绝不会“绝迹”。

随着紫砂壶行情的飙升,有些商人就囤积紫砂泥在手中,并炒作“紫砂泥即将绝迹”,趁机抬高紫砂泥的售价。但当地的大多数坯手,有储备紫砂泥料的习惯,在政府颁布《条例》前,家里便备好了储量足够的紫砂泥。

这十个问题,是否解答了你的一些疑惑?如果你还有更多的问题,请在评论留言,小编会一一答复~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