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来历

汉字,顾名思义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是全世界目前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并且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汉字。可是,你真的了解汉字的来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了解一下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吧。汉字起源于图画,起源于用图画和作图解的方法来提示事件或提示语句。

(老资料网宣)
汉字,顾名思义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是全世界目前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并且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汉字。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见到它,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真的了解汉字的来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了解一下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吧。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例如“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等。古书上还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说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显然汉字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所以说传说终究是传说,不是真正的事实。其实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汉字起源于图画,起源于用图画和作图解的方法来提示事件或提示语句。这种图画已经具备了文字的记录和交际功能,但是,它还不能具体地记录词或语素,还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所以应该看作是原始文字。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要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字《说文解字》训为“引书”,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可见“篆”字、含有“写字”之意。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时使用的识字课本《史籀篇》一类。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小篆书法:野鹤巢边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另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5、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另外汉字主要有三种构成方法:
1、象形法
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写成 ,“月”写成 ,“水”写成 ,“牛”写成 等等。这些象形字经过演变,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方正正的字体,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有的笔画增加了,而有的笔画却减少了。
2、会意法
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于是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例如,“明”字写成 ,意思就是“日”和“月”带来光明。“旦”写成 ,意思就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3、形声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可是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如“爸”字是表示声音的“巴”字和表示意义的“父”字的结合。这样的文字越早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辞海》等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汉字也逐渐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也不断出现,许多汉字还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可以说,汉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大家都要理解它、保护它、发展它,让汉字在永远延续下去。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