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欣赏分析

悟道如此,画家也必须经由这三种境界。在观看中,“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为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此时的竹子已“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这种“以形写神”,注重“神似”的绘画理论,是中国文人画的特征。其山水画意义之深刻,自不必多言了。
青原惟信禅师的关于山水画参禅悟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几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悟道如此,画家也必须经由这三种境界。郑板桥曾形象地用写竹的过程来揭示这个道理。在清爽的秋天,画家晨起看竹,只见“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此时,竹还是自然界的竹。在观看中,“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为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此时的竹子已“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
在强烈的创作欲望的冲击下,山水画家研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此时的“手中之竹”既不是“胸中之竹”,更不是自然界的竹了。这种“以形写神”,注重“神似”的绘画理论,是中国文人画的特征。深受儒道思想熏染的文人画家,把绘画看作并非纯客观的“美”的反映,而要体现一种内在的人格精神,“感物而动”、“情以物迁”,融进画家的情思、艺术追求,从而创造出个性化的艺术作品来。王维状物写形不如吴道子,在唐代画坛的地位远逊于吴生,但作为神韵派的大诗人,他的绘画“得之于象外”,“神气”十足。他和苏轼、文同一样,是具有强烈个性与写意倾向的文人画家的代表。
北宋时,苏轼明确指出:重神似是为了达意,是文人画的特征之一。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认为:“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山水画绘画只求形体表现真实,就和小孩子的见解差不多。苏轼很赞赏吴道子,认为他技巧极高,在“形似”上无与伦比,但“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在富有文人气质的苏轼眼中,其神韵终究不如王维。元以后,画家彻底探求艺术形式自身的生命——艺术之究极的本原,即“神”、“意”,并充分体现在作品中。“形似”被看的无足轻重,“画不过意思而已”(黄公望语)。尚神观念,生根于中国文化的众多领域。
如中国武学理论《太极拳经》说“名家一运一太极”,认为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一片神行”——对拳法形式招数做彻底性的否定。当然中国文学有“神韵说”,京剧里也十分重视“传神”,中医也强调“神旺气足”则体健,中国古代相学也说“神为贵”等等。宗白华说:“中国绘画里表现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模仿崇拜,也不是向一无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她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尽的太空浑然融化,化和为一。”其山水画意义之深刻,自不必多言了。
上一篇:闲话降坡泥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