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造型特征

中国画创作的神、意、境、技,使它拥有了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和祟重地位,足堪中华民族骄傲。无论从文化含量上到技术难度上,中国画的高度的确是令人难以企及和丑:我们引以为豪的。直至明代王维和石涛才明确地把中国画的造型特征归纳为四个字:不似之似,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墨竹。
以形写神,—个人想一点不差地再现自然,一生也不会画完一棵树,但现代摄影技术一瞬间就可以完成。中国画创作的神、意、境、技,使它拥有了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和祟重地位,足堪中华民族骄傲。“眼中之竹非心中之竹”解构·方法“聊写心中意气”,在描写外在成分越来越少、精神含量却越来越高这一层面上。无论从文化含量上到技术难度上,中国画的高度的确是令人难以企及和丑:我们引以为豪的。
早在一千五六百年前东晋顾俏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著名论点,阐明了艺术形象来源于少活,以及形神相互依存和以神为主导等理论。同时也指出了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再现自然物象,而必须融入画家的情思与想象,使之与自然物象的内在精神相结合,才能创造美妙传神的艺术形象。二百余年后。北宋苏东坡写了——首著名的沦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进——步提出了艺术形象的特殊性,也即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的差别问题。直至明代王维和石涛才明确地把中国画的造型特征归纳为四个字:不似之似,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墨竹。苏东坡、王拔、石涛和齐白石都是主攻花鸟、山水的文人画家,但“不似之似”、“神似”高于“酷肖”是和顾俏之、谢赫、张彦远的形神论一脉相承而加以发展的,它已超越了花鸟、山水画和文人画的范畴,几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画造型的重要法则。
由此可见,不似之似决不是否定形似。而是指作国画不能光追求外形的逼真,而必须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一—神似。神似包含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既要反映客观物象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又要展示作者的情思与理想和对自然物象独特的感受。因此。在作顾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自然物象外形的模拟上,而必须通过提炼取舍。汰除其非本质的表象细节,强化其本质特征,并渗入作者的感受和想象。这样,概括比来的艺术形象,在外形上已不是历历俱足地和对象毫厘不差,似乎已拉开了一段距离,但却比自然物象显得更有神采、更有内涵、更有艺术魅力,从而也更贴近艺术的真实,即黄宾虹所说的“真似”。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